小说《苏佛禅缘》第一章:打坐之悟
北宋,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山河锦绣的时代,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卷中徐徐展开。文人雅士们穿梭其间,以诗会友,谈禅论道,编织出无数如珠玑般璀璨的佳话,而苏轼与佛印之间的往来趣事,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篇章,为这盛世的文化星空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那一日,阳光宛如碎金,透过枝叶的缝隙,斑驳陆离地点缀在一座清幽禅房的外墙上,似是给这古朴之地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金缕衣。禅房之内,檀香袅袅升起,如丝如缕,在空中轻盈地萦绕盘旋,恰似一层薄纱,将整个空间笼罩在一片静谧祥和的氛围之中,让人仿若置身尘世之外,心灵不自觉地沉浸于这空灵之境,寻得片刻安宁。
此时,苏轼与佛印相对而坐于蒲团之上,双目微闭,正一同沉浸在打坐参禅的妙境里,四周安静得唯有彼此均匀且沉稳的呼吸声,宛如这寂静世界里的声声梵音,悠悠回荡。
不知过了多久,苏轼率先打破了这份寂静,他缓缓睁开双眼,眼眸之中似有微光闪烁,好奇与狡黠的神色如水中涟漪,悄然泛起。嘴角微微上扬,带出一抹若有若无的浅笑,轻声问佛印道:
“佛印啊,你且说说,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呀?”
那语气里,既有探寻之意,又隐隐透着几分期待较量的心思,恰似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要从佛印的评价里,映照出别样的自己,寻得一份别样的“意趣”。
佛印仿若未闻外界声响一般,依旧双目紧闭,面容平静得如同那高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不为外物所动。过了半晌,才悠悠然开口回应,声音沉稳醇厚,似从悠远的山谷传来,带着一种宁静致远的韵味:
“居士呀,在我看来,你恰似那端坐在九品莲台之上的一尊佛,周身似有祥光笼罩,每一处都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息,更蕴含着那能洞彻世间万物的慈悲智慧啊。”
这话语,就如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透着禅意的润泽,却不想,在苏轼心底却掀起了别样的波澜。
苏轼闻听此言,心中先是一喜,那股得意劲儿瞬间就如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般,在心底汹涌澎湃起来。他暗自思忖道:
“哈哈,不曾想在佛印心中,我竟有着如此神圣的模样,这般看来,今日这场无形的比试,我可是占了上风呀。”
想着,那嘴角的笑意再也抑制不住,越发明显起来,眉眼间尽是得意之色,仿佛已然站在了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处,俯瞰着这场言语的“胜景”。
念头一闪,他那古灵精怪的性子又冒了头,眼珠滴溜溜一转,心底悄然涌起一股玩笑之意,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带着几分促狭的弧度,故意用一种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满含戏谑的口吻对佛印说道:
“哎呀,佛印啊,可我瞧你呢,倒像是那田间地头随意堆积、毫不起眼的一堆牛粪呀,哈哈。”
言罢,他微微仰起头,脸上的得意之色更浓了,目光紧紧锁定佛印,仿佛一只等待猎物落入陷阱的小狐狸,就盼着看到佛印面露窘态或是生气反驳,好让自己彻底在这场言语的“交锋”中得胜,全然没察觉到自己这番言语,已然失了分寸,恰似那“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正朝着浅薄无知的境地行去。
却见佛印听闻此言后,眉心只是极细微地轻轻一蹙,那瞬间,似有一丝无奈的情绪如轻烟般在眼底掠过,但转瞬间便消散得无影无踪。紧接着,他的眉头又缓缓舒展开来,面容依旧那般淡然平和,不见丝毫愠怒或是不悦的痕迹,仿佛刚刚入耳的不过是一阵无关紧要的风吟罢了,根本无法在他那如深海般平静的内心中,掀起哪怕一丝一毫的波澜。他只是极为轻缓地摇了摇头,那动作带着一种包容万物的从容气度,随后便又气定神闲地继续闭目打坐了,仿佛苏轼刚刚所说的那些打趣之语,不过是那偶然从耳边拂过的一缕微风,虽有声响,却入不得他那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禅心,丝毫未曾打破他内心深处那片禅意的安宁世界,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不值一提。
苏轼见状,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心中越发得意,待打坐结束后,便迫不及待地回了家。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与佛印的对话,时而为自己的“得胜”窃喜,时而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妥,那心情恰似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纠结缠绕。刚进家门,便瞧见苏小妹正在庭院中赏花,那庭院中繁花似锦,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正应了他诗中所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景,可此时的苏轼却顾不上欣赏这美景,满心都是刚刚与佛印之间的事儿,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苏小妹跟前,脸上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兴奋,眉飞色舞地将与佛印打坐时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给小妹听,边说还边模仿着当时的神情和语气,那模样活像个急于讨要奖赏的孩童,一心想着让小妹也跟着夸赞自己一番,却不知自己正陷入那“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障里,浑然未觉自身的浅薄。
苏小妹却自幼聪慧过人,心思剔透得如同那纯净无瑕的水晶,一眼就能看穿世间的纷繁复杂。她静静地听着苏轼的讲述,手中把玩着一朵花儿,待苏轼说完,微微皱起了眉头,轻轻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花枝,目光中透着一丝嗔怪与惋惜,看着苏轼说道:
“兄长啊,你这可就浅薄了呀。佛印禅师心中装着佛,心怀慈悲与善念,所以看世间众人皆如佛一般,而你呀,心中想着的却是那牛粪,如此一来,看人自然便都是牛粪了。可见这心境不同,所见所感亦是大相径庭呢。你这般行径,恰如你那诗中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被困在自己那狭隘的心思里,只看到眼前的表象,却没能洞察到这背后所反映出的心性高低,失了本应有的涵养与风度啊。”
苏轼听了小妹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那原本得意的神情瞬间凝固在了脸上,紧接着便是满脸的惭愧与懊悔。他呆立在原地,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暗自思忖道:“我本以为自己今日打趣赢了佛印,却不想竟是这般浅薄无知,这心性修为实在是差得远呀,还在佛印面前如此卖弄,真是不该。我平日里还总自诩才情过人,诗词里也常透着那豁达通透的心境,可今日却如同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知诗词之理,却未能践行在言行之中,实在是惭愧至极啊。”想着想着,他不禁低下头去,那脑袋就像被压了千斤重担一般,沉重得再也抬不起来,好似真的“吃了草”一般,哑口无言,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脸上那原本的得意之色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羞红与自责。
从那之后,苏轼常常回想起这件事,每念及此,都会暗自警醒自己,那场景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映照出自己心性上的那处瑕疵。他告诫自己要修心养性,让自己的心性如同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水一般,澄澈平静,不为浅薄所扰,也更加珍惜与佛印之间这份充满智慧与禅意的情谊了,盼着在往后的切磋交流中,能真正做到言行皆符那诗词中所展现出的高雅境界,不再重蹈今日这般浅薄无知的覆辙,而是以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远心境,去看待世间万物,体悟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