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不为吃饭”说起
小浪/文
图片来自网络咱们中国人向来是非常注重吃饭这事的,“民以食为天”嘛!吃饭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如见面打招呼说“吃饭没有?”,关于这一寒暄语的起源问题,有一种解释是说在过去老百姓吃不饱饭,因此是否已经吃了饭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因此人们非常关注吃饭问题。后一种解释可能比较合理,上古时期洪荒时代,人们见面寒暄问的是“无它呼?”,关心的是有没有蛇侵犯。古人见面还经常问“无恙乎?”,询问身体状况。进入农耕社会,人们逐渐关心起“粮食和蔬菜”的事。没有理由认为上古时期的人比农耕时代的人吃得更饱吧?除了寒暄语外,吃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在构词法上,如受了委屈,我们说“吃亏”; 有人犯事上法庭,说是“吃官司”; 有人拿了好处费,说“吃回扣”。吃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烹饪形式的多样性,有煮着吃的,有炸着吃的,有炖着吃的,有蒸着吃的,应有尽有。由此可见,吃饭在我们文化中有多重要。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吃饭已经完全不成问题。但是,“吃饭了没有”还挂人们嘴边。朋友多年未见,见了面首先是要吃饭; 答谢别人帮忙也会优先考虑吃饭; 欢迎新同事的形式可能也是吃饭。在这些活动中,显然请客吃饭不为吃饭。掏钱请客的人不是为了吃饭,只管吃不管付钱的人也不是为了吃饭,有时反倒还觉得吃饭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呢。有些时候请客吃饭的人根本就没能好好吃饭,例如请领导吃饭办事,心里七上八下,想着如何开口,忙着招呼领导吃菜,自己哪有心思吃饭?有时候被请吃饭的人也吃不好饭,例如,领导或者长辈请你吃的饭,你不晓得领导或者长辈葫芦里卖什么药,你还能好好吃饭么?相对而言,老朋友,老同学一起吃饭较之其他饭局能更好地关注吃饭,但有时难免也会因为兴致过高而把酒喝高了,完全不知道那一桌菜是个啥味道。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形,难免糟蹋了一桌好菜。由此可见,吃饭不为吃饭,吃饭成为了一种仪式,或者是谈事办事的一种渠道。难怪人们把请客吃饭称为“饭局”。别人请你吃饭,你最想问的绝不是“吃什么菜?”,而是“他/她到底有啥事?”。吃饭不为吃饭,是一种“功能演变”。
功能演变现象在人类进化方面尤为明显。例如,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的嘴巴的功能主要是摄入事物(还是吃饭的事),大概50000年前人类开始会说话,从那时候起,嘴巴的主要功能是说话。这种变化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更为明显。现代的人们饮食比较有规律,吃饭集中在一天中几个时段进行。但是,一天当中无时无刻不在说话,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得说话,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在说话。因为人类进化说话的需要,人的喉部往下发展,比较接近气门的位置,因此人边吃东西边说话有呛到的风险,可谓造化“弄人”。沉默会带来尴尬。例如,你在通勤车上遇到你不太熟悉的同事你一定也得说话,可以问一句“吃早饭了吗?”或者“今天活儿多不多?”。若是你啥也不说,你不担心同事会对你有看法么?
手机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设备。如今,手机的主要功能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早的手机功能是通话,发信息,是为通讯之用。现在的手机功能极其强大,我们可以用手机拍照、上网、玩游戏、看新闻、看电影等等。这些功能的运用远远大于手机的通讯功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一种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东西,早上起来我们找手机,晚上睡前也没忘看一看手机。一天中,我们频繁使用手机做各种事情,唯独用来打电话最少。
社交软件的功能也逐渐发生演变。例如我们用得最多的微信,它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化。微信最开始是一种跨运营商即时通讯终端,它可以免费发送语音信息,图片,视频等,原先的功能是用来交流和分享。现在人们较多地用微信发广告,卖商品。全民皆是微商。
功能的演变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咖啡厅主要不是卖咖啡,靠的是客人打麻将挣的钱; 有些书店不靠卖书赚钱,赚钱主要依靠咖啡、饮料和点心。可谓“挂着羊头买狗肉”,但也是无奈之举。再如,房子功能是用来住,但是现在不少房子是用来“炒”的,土地用得最多的不是种地,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搞房地产; 旅行不是为了欣赏美景,了解风土人情和文化,主要是为了拍照和发朋友圈的……
功能演变还体现在语词的使用功能上。例如,“老师”这一称谓原来一般只出现在教育界,是学生对“授业解惑者”的称呼。尽管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倡导的是善于向别人学习长处的理念,人们并不随便以“老师”相称。看了时下的综艺选秀节目,不难发现明星们“摇身一变”都变成了“老师”或者“导师”。他们在节目中还经常以“*老师”相称,表达的是对对方的钦佩和自己的谦逊。谦逊是一种美德,理应赞赏。但是,“老师”一词被频繁用在了娱乐圈,甚至用在有些“恶俗”的节目中,是否有些不合时宜?有一小朋友看了一档娱乐节目,问我: 宋小宝也是老师么?我不觉间有些慌乱,不晓得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