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近100本书,我终于找到一个高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干货满满
01 方法是什么?
今年4月开始读书以来,我一直按照每周3本左右的速度读书,到现在,也读了上百本书了。
可最近我尴尬地发现,除了实践书中某个给我行动灵感的点之外,其他内容根本没记住多少。
比如:
跟别人说起最近读的某本书中的概念时,语无伦次,怎么也解释不明白,明明当时觉得理解了,说的时候脑子里却是一片混沌。
另外,很多书看完以后是写了读书笔记的,但过后回想,只记得写过,具体内容怎么想都是模糊的。
还有许多书,看到书名记得很清楚是读过的,一翻开,内容竟然那么陌生,跟没读过一模一样。
直到无意间从微信读书发现了李小墨老师的《海绵阅读法: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精华》,我才意识到自己就跟书中说的完全一样:
记不住,忘的快;
获得感低;
笔记无效;
一味地追求速度,后果就如书中所说:
一个人读完一本书没有收获,却急着去读下一本,就如同用漏斗装米,装的越多,漏的越多。
《海绵阅读法》介绍了一种通过做三种层次读书笔记的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最大程度的消化吸收一本书的精华,把读过的每本书都牢牢地焊在记忆里。
三种层次的读书笔记分别是:
局部碎片化的笔记:使用工具为万能读书笔记模板
全局概览的笔记:使用工具为思维导图笔记
结构内化的笔记:使用工具为读书文章
说实话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点震惊,做三层笔记?这也太慢了吧?!一周能读完一本书吗?
可当我按下浮躁的心,用本书做实验,按书中的方法实践,发现真的有用!
就像现在,在写读书文章时,我对这本书的框架依然清晰,甚至每条分支上重要的概念,故事,金句都能记住一些了,跟以前读过书的感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差别,就好比之前读完书留在脑海中的内容是一颗山药豆,而现在是一颗柚子,沉甸甸的,确实记住了很多东西。
02 为什么这个方法高效?
为什么以前读过的书记不住,做完三种层次读书笔记的书就能记住呢?
因为读一遍书后,我们获得的只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属于感官记忆,信息会以电脉冲的形式进入大脑,然后这种电脉冲会转化为脑电波,一秒钟后就消失了。
如果想要记住这部分信息,只能把瞬时记忆变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类似操作台,如果想让瞬时记忆进入“操作台”,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充分且深度的加工。
深度加工有三种形式:筛选、分类、联结及复述。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我会因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兴奋地讲给家人听,比如看《运动改造大脑》时,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得了癌症后被许多医生宣判了“死刑”,说他活不了多久了。
绝望之际,他开始跑步,从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到马拉松,跑着跑着,奇迹一次次降临。
此后的许多年,他的生活依然过得多姿多彩,跑步,救了他的命。
我对这个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当时自己正想运动但还没有行动起来,这个故事大大地激励了我。
在给家人讲的时候,其中还有许多细节,可是现在回想着写的时候,也只能记个大概了。
这就是没有及时将短时记忆再变成长时记忆的后果吧。但我想,能记住这些也算是上了“操作台了”。
变成长时记忆需要我们进行多次重复。
我们做三种层次的笔记,实际就是把书读了三遍,而且,如果写完读书文章变换格式再发到其他平台,就又加强了几遍记忆,在这个过程中,瞬时记忆就能变成长时记忆深深地嵌在我们的脑海中,甚至一辈子都忘不了。
03 如何使用这种方法?
①第一种层次的读书笔记是局部碎片化的笔记,用到的工具为万能笔记模板。
这个模板包括九个要素:
阅读动机:
你为什么看这本书?你希望这本书能为你解决什么问题?
阅读动机,决定我们的阅读速度、阅读深度和关注的重点。
可以把阅读动机写在书的第一个空白页。
核心概念(核心人物和核心情节):
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就是我此前不曾知道的,算是新概念。
金句收集:
金句就是表达特别到位、思想特别深刻、给我们带来情感冲击和勇气、教我们为人处世的句子。
很喜欢作者提到的教我们做人要谦逊的一个金句,来自《了不起的盖茨比》:
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千万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过你所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故事案例:
人类是靠讲故事的能力脱颖而出的,我们天生就喜欢故事,也容易记住故事。
找到那些触动我们的,带给我们启发的故事,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背后的理念。
联想发散:
在阅读时,我们要刻意养成联想发散的习惯,用自身的经历,身边人的故事解释、替换书中的概念和案例,这样可以帮助深度理解和内化。
联想就像从我们的思想和身体中伸出的无数小钩子,可以帮我们紧紧地勾住书中的内容,获得持久的记忆。
任何疑问: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记录九要素,是不是就只能读纸质书了呢?
读完我也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我看了另一本书《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如果读的是电子书,那就直接在电子书APP里面记录就好了。
比如我用的微信读书app,里面是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不同形状的线来做标记的,甚至可以把自己做过的所有笔记导出来,复习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导出的文件,也很方便。
情绪感受:
情绪感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
某个大年初二的深夜,我在看余华老师的《兄弟》,读到宋凡平在车站被那些红袖章活活打死的时候,我对着黑漆漆的屋子,无声地痛哭起来(身边老公和孩子在睡觉),那一刻,我对这个人物的境遇感同身受,心中愤怒和悲伤交织在一起,久久难以释怀。
当时的情绪强烈到现在回想,还依然清晰。
行动灵感:
当我们读到书中的某一部分觉得对现实生活有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实践起来。
就像发现这个高效做笔记的方法后,我就开始用起来,这才有了这篇文章。
思考和行动是比阅读多少页书更重要的存在。
行动是改变我人生的关键,读了近百本书,我可以自豪地说,每一本书我都至少实践了一个点。
别小看这一个点哦,近百本书就是近百个点,肉眼能看到的,我开始了读书、写作、早起、跑步、冥想等等等等,其实还有很多暂时无法看到明显效果的,但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对我施加着影响,改变了我的习惯,让我变得越来越好。(此处为我自己鼓掌一下,耶!)
洞见时刻:
洞见时刻,就是会让我们感叹:“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时刻。
书中有个作者的顿悟:
梦想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它来自阅历和眼界。
有些人没有像样的目标和梦想,不完全是因为思维的懒惰,有时可能是因为所处环境带来的信息差和眼界限制。
所以,不仅实现梦想需要努力,找到梦想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我们不能被动的等待着梦想降临,而应该主动去触发。
这段话也是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洞见时刻。
我妈是个好学的人,她常说,自己一直没有遇到贵人,那个可以拉自己一把,推自己一把的贵人。
是啊,人人都需要推手,但是看到这里,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有试着去寻找呢?
只是被动地原地等待,这个贵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来。
当我做时空穿梭冥想,回想5年前的自己时,总感觉委屈,觉得不是自己不想努力,而是缺一个能带动自己的人,现在想来,自己其实从来都没有试着走出舒适圈,去和不同领域的人交往,去有意识地在各种生活场景中收集梦想。
梦想,真的是需要触发的。
读第一遍书的时候,我们就像这样,找出上述九个要素,把书当成笔记本,把自己联想到的东西,直接在上面写、画就可以了。
我此前读书,真的连笔都懒得拿,总觉得麻烦,读书过程中,偶尔有念头闪过,也很快就消失不见,书读完以后,除了没有塑封膜,跟新的一模一样。
但就像作者所说,在书上做笔记,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加工,是在和作者进行深度的交流。
如果书特别干净,一个笔记都没有,说明我们根本没有和作者互动,碰撞出火花,写文章时自然没有多少东西可写。
②第二种层次的读书笔记是全局概览的笔记,用到的工具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像X光机,可以照出一本书的底层架构,这个骨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X光机可以。
我们不仅要理解书的血肉,更要把握书的骨架,才算真正理解了一本书。
以前我看其他博主做的思维导图时,只有一个想法:这也太麻烦了,有必要吗?有这空我都能多读一本书了,心中无感又有点不屑,现在想想真是无知啊,人果然是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知识,也是一样。
经常听说一句话:
读一本书,要既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
之前不太能理解,现在看来,只要按照作者教的方法,读的过程中和作者进行充分的互动,把自己所有联想、思考都记在书中,就是把书真正读厚的过程。
而做思维导图,梳理出整本书的骨架,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如何做思维导图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准备一张白纸横向放,把书名写在正中间。
第二步:把章节名作为一级分支。
第三步:提取关键词和关键句,梳理逻辑结构,依次绘制分支。
第四步:画图上色。
对于论述类书籍,一级分支一般就是章节名。
对于小说,可以把作者及背景资料、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这三大部分作为一级分支。
这是我读完书以后,根据上述方法做的思维导图,第一次尝试做,可能没那么美观,大家将就看哈:
给思维导图上完色的那一刻,心中满满的成就感,就像作者说的,手写和上色确实更能加深记忆。
做思维导图也就是读第二遍书,只读此前标记出来的九要素,然后筛选关键词和关键句填进去就可以了哦。
③第三种层次的读书笔记是结构内化的笔记,使用到的工具是读书文章。
如果用万能读书笔记模板来读书是从菜市场里买菜,挑选要用的食材,那么做思维导图笔记就是把买回来的菜择好、洗好、切好、分门别类地放好,把要用的食材准备好。而写读书文章就是最终把这些食材加工成一道美味的菜肴。
原来,我写不出好的文章,就是因为没买菜,更不用说择菜了,没有前两步,上哪变出一盘美味佳肴呢!
真是醍醐灌顶的比喻啊!
这也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慢下来,从买菜环节开始做起的缘由。
做好前面两层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就可以使用作者提供的模板进行写作了。
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呢?当然是写我们看这本书的收获,如何总结收获呢?作者提供了一个公式:
旧的我(现阶段的障碍点、卡点,以及旧观念和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联想发散到具体的情境)+从书里或课程中得到的具体启发点(如金句、故事案例、核心概念等)=新的我(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及可落地的行动)
比如,我的卡点就是读完书记不住,记住的容易忘,后果就是时间一长,读了跟没读似得,但我从书中学到了这个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立刻应用了起来,写成了这篇文章,发出来也想能帮助其他跟我一样问题的小伙伴。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写?
所有的读书文章都是万能读书笔记模板九要素的排列组合。
第一个方法是清单式写法,提炼几个最打动我们的要点来写。
第二个方法是只抓一个最打动我们的要点来写。
第三个方法是提出一个我们关心的问题,然后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完整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个方法是结合新闻时事,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当下的现象和问题。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最能触动、启发、影响和帮助自己的要点,然后展开写作。
以前我写过一片文章: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读书博主?(https://www.jianshu.com/p/1ec7c9045db8)
这篇文章是《写作的方法》这本书的读书笔记,里面也介绍过前两种方法:
找到最打动自己的一个点或几个点+书中的故事案例+自身的经历。
比如,读《海绵阅读法》这本书,书中介绍的高效做读书笔记这个方法最打动我,因此我用这个点切入,结合自己经历写了这篇文章。
不阅读,思考和写作一定贫瘠干瘪;不思考,阅读就是过眼而不入心。
写读书文章,就是逼着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逼着我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从而达到深度内化和高效记忆的效果。
写在最后:
作者说:
读实用类书籍,唯一正确的读法是行动,改变不会在书里发生,不会在脑海里发生,只会在行动里发生。
我想说:
如果你也想做一个读书博主,想通过读书变现,或者只是为了能加强记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就从学着最大程度的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开始吧!
请永远相信,行动,任何时候都不晚,晚的永远是那些没有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