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每天写1000字谈写作

闲话“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

2017-06-15  本文已影响68人  a23c1c121f1a

      最近,看了看中国的文化简史,感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每次文化的变革都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呼应,历史的变化总会带来文化的变革。古代都是之乎者也,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打破了文言文的限制,白话文开始出现并日益蓬勃发展,成为了写作与语言的主流,为文艺、文化、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01

      自秦汉以来,文言文一直是我国一种定型的书面诺言。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虽然比重、商在龟甲、牛亏,铜鼎上刻字、铸字前进了一步,但由于丝绸价格的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就需要将所写的文章概括、提炼,使字数减到最少,在“卷“上记下更多的内容。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压缩”格式。

      02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的表达方式定型为“文言文“,也成了读书人文化水准的象征。

      03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始创进士科,首创科举制度。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以诗赋取土,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问题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末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明确要求。

      04

      成化年间,八股文更加兴盛,并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八股文的基本特点: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组成。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要求550 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 字为准。明清两代,八股文几乎是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土,均对八股文深怒痛绝。八股文的教条、呆板、虚无、空洞,不仅给有识之土带上了一副“枷锁”,也败坏了科举制度的名声,这一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文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者的文化。

        05

        成熟的文化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文化。《易经》上说:“变则通,通则久”,如果没有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革故鼎新,没有一代又一代勇于改革的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就不会有一部辉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的秘诀,就在于它与历史车轮一同前进的变革文明。古老的传统文化,能不能适应新世纪的曙光?当欧风美雨的浪潮,席卷着这个刚刚推翻满清帝制,还躺在摇篮里的中华民国,曾经拥有汉唐盛世的民族,能不能再现往昔的威仪和荣耀?能不能在现代文明的浪头,继续高扬挺拔的风帆?在选择这个民族文化走向的历史关头,中华文明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它革旧鼎新的非凡伟力,在一批先驱者的倡导和推动下,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决定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0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风云人物都步入过当时那座著名的红楼,1915 年9 月,一份《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后改为《新青年》,陈独秀任主编,编辑部北京.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 一文中指出:“今日之中国,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而所以迫于独夫强敌者,乃民族之公德和和私德之堕落有以召之耳…试观国中现象,若武人之乱政,若府库之空益,若产业之凋零,若社会之腐败,若人格之堕落,若官吏之贪墨,若游民盗匪之充斥,若水旱疫疠之流行;凡此种种,无一不为国亡种灭若之根源。”

        07

      当时,人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中国却一次接一次地战败,不平等条约还是像雪片一样堆积。义和团运动几乎把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招了出来,从 “尊王夷”,到佛家的如来济世,从阴阳五行八卦,到画符念咒,从桃园三结义,到唐僧四师徒西天取经。集合了姜太公、诸葛亮、赵子龙、岳飞、梨山老母、西楚霸王、九天玄女、托塔天王、济公、武松、杨家将、观音菩萨直到玉皇大帝,这样一支强大得无以复加的队伍,结果还是一败涂地。所以,国人感叹地说:看来,不得不承认,我们珍爱的文化传统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和变革了。鲁迅说:“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新文化运动,直指中国的封建礼教,猛烈抨击旧思想、旧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等各种西方思潮,尤为突出地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08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革命。李大钊在他担任总编辑的《晨钟报》创刊号上说:“由来新文明的诞生,必须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礼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洽。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挡地发生了。

      09

      1917 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这“八事” 是: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这 “八事”被陈独秀称之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1918 年5 月,《新青年》开始全部采用白话。鲁迅就在这一期上发表了新文学小说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了一个搌聋发职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诗歌方面,胡适率先创作白话新诗,打破了传统诗歌声韵格律的束缚。郭沫若的《女神》则把时代精神、民族性格与诗人个性融为一体,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真正自由的现代新诗。五四时期的散文也打破了桐城古文的套路,超越了晚清的“新文体”,出现了“随感录”式的文艺杂文和优美的白话抒情小品,用事实证明了白话文的艺术性决不逊于文言。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由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引发的一杨大规模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使中华民族克服了这场危机,并倡导确立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我国古老的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创造出了一个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平等对话的新中华文明。

        随着当前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一些文体正在向着新的风格转变,也像一缕春风正在吹拂着我们的文化。我觉得语言要更加接近生活、接近自然,但要杜绝当前存在网络中存在的无病呻吟、出口成脏、雷语四溢、揭短八卦、无底线宣传等不良网络自媒体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