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程序员@产品

互联网社交前传:1968-1997

2018-12-25  本文已影响23人  杜十年

在讲述1998——中国互联网社交元年之前,不妨把时间再往前拨上一段,来快速了解一下互联网本身的发端与标志性事件:

一,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196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缩写,简称“阿帕网”)。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9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 4 个节点,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 15 个节点。

1973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互联网就萌芽于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起源于美苏冷战。

1975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1982年中期“阿帕网”被停用过一段时间,直到1983 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即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以及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所采用的TCP/IP协议在众多网络通信协议中最终胜出,成为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协议。由此引出了“互联网”的定义:即将Internet定义为使用TCP/IP连接起来的一组计算机网络。

1991 年8月6日,蒂姆·伯纳斯·李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贴上了新闻组,通常我们认为这一天是“万维网”服务在互联网上的首次亮相。万维网是我们熟知的环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WWW)的缩写,也称之为“Web”或“W3”。“万维网”可以让 Web 客户端(浏览器)访问浏览 Web 服务器上的页面内容。

1993 年 4 月 30 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创造无偿地贡献给人类。

1994年4月,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学生杨致远创立了雅虎(Yahoo!),并于2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雅虎确立了门户网站模式,影响了早期互联网技术与商业的走向。同年9月,MIT新媒体研究教授尼葛洛庞帝写出了《数字化生存》,成为互联网新世界的理论经典。

1995年8月,开发出Mosaic浏览器的马克.安德森参与创建的网景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达到27亿美元。万维网从此走向成熟。

 二,国互联网萌芽

1987年 9 月 20 日 20 点 55 分,按照 TCP/IP 协议,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可以抵达世界每个角落)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已经成功连接。

在此后,中国用了近7年的时间真正接入了互联网。这七年标志性的事件包括: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X.25 协议,使本单位的 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 DECnet 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 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0年11月28日,中国注册了国际顶级域名CN,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 1994 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1992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 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 专线,正式开通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第一根专线。    

1994年 4月20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 77 个国家。

三,早期的互联网社交雏形——惠多网BBS

在浏览器和万维网普及之前,BBS是最接近互联网社交概念的交流方式。说到BBS,则不得不提到惠多网(FidoNet),1984年始于美国,它是一个通过电话线连接的BBS系统,可以让用户间交换电子邮件、讨论组及其他文件。

1991年,台湾人罗依在北京开通了惠多网在中国的第一个站点:长城站。接下来从1993-1998年,惠多网几乎成为中国互联网人才的“黄埔军校”。高峰时期全国有上百个站点,使用者达上万人。CFido的网友算是中国最早的网民,后来多个CFido网友成为中国互联网名人:

1995年2月,腾讯的马化腾开通了惠多网的深圳站,Ponysoft,也叫“马站”。
丁磊也在宁波电信局的机房里成为惠多网最早期的前100名用户之一,用免费的线路资源,帮各地网友交换信包,并且因此结识了马化腾。
1996年初,金山软件的求伯君在珠海架起了西线站。同年5月,雷军在北京创建了“西点”站。
发表“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而成名,后来担任8848网站董事长的网友老榕(王峻涛)则是福州站的站长。

四,初露锋芒——未来的中国互联网大佬们

本章的最后,让我们用简短的篇幅给日后影响互联网江湖的大佬们一个初次亮相的时间点。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再绚烂壮阔的传奇,在最初浮现的时候往往毫不起眼,无知无觉。

1995年4月,一个叫马云的外语教师于而立之年在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号称为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

1995年5月,学化学的张树新与丈夫在北京创立瀛海威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启蒙与领跑者。在中关村竖起的第一块互联网产业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也成了瀛海威唯一还能让人记住的标志性场景。

1995年7月,MIT的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同校的尼葛洛庞帝协助下,融到了100万美元,决心把数字化生存的理念带回中国。1996年,他建立了中文搜索门户网站——搜狐。

1996年5月,发明了“中文之星”汉字输入法的王志东开通了四通利方网站,成为体育迷心目中最火爆的中文论坛,老榕的爆款文章“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也正是发布于此,也就是后来新浪的前身。

1997年1月,“南方最好的程序员”张小龙独立开发出了Foxmail,他曾收到过一位用户Pony的反馈邮件,这也是他第一次和马化腾有交集,为后来微信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1997年,丁磊成立了仅有三名员工的网易公司,拿出50万积蓄,开发出了第一套中文电子邮箱系统:163电子邮局,后来靠把这套系统卖给各省电信信息港网站,丁磊成了第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产业真正赚到大钱的创业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