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读书札记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55人  a5beb5fade87
床头书

2017结束,一元复始。对阅读的梳理,也是对过去一年生活的回往。今年读书81本,这个数字令我惊讶。因为一年中大多时候,我的心理活动都是「好久没看过书了」。

因为加入开智写作部落,这一年看的第一本书是卡尔维诺的《如果冬夜,一个旅人》。正值寒假,在家无事,晚上和妹妹常去市区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那天晚上,近凌晨一点才从书店回家,真的是应了书名寒冬夜行人。初识卡尔维诺,被这样的文本形式和结构之美吸引,每个故事都是没有终点的旅程,主人公即是读者,现实与故事交织,像迷宫般眩晕,读完发现了小说的在创作形式的新天地。后来几天,相继也读了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的部分章节,实在难懂,不过,也因此更加了解了这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的创作理念:轻。

还是在书店,偶然看到国内心理学红人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 。此前,已经了解一些作者的理论,抱着好奇之心站在书架旁,一下午竟读完了。那时候立即写了一篇简短的书评:

作者引用的心理分析观点多来自佛洛依德、温尼科特(英)、胡科特、弗洛姆等人。他极其反对一切集体主义和孝道文化,认为他们带来的是牺牲式奉献,关爱别人超过关爱自己的中国式好人,因为他们是压抑的,真实的情绪没有充分流动。他还认为,成年人体内的巨婴来自儿童时期与父母的交互影响,人的活力来自破坏与性,更进一步延伸,一个人在心理上要有弑父弑母的阶段,才能真正成长。最后,武志红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学会爱与接纳。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公共「科学」。它首先条件是可重复检验、可证伪,调查方法也是控制实验。但是,武志红这本书不是,他是六经注我,更像是用哲学式的沉思和世俗经验来解释国内现实。而这种解释像佛洛依德观点一样,愈加风靡,逐渐变成了像牛顿定律一样的常识。当一种脱离实证的观点成为影响大众的科学事实,这才是最可怕的。

年末再看这个书评,很不喜欢。可能更能容纳不同类型的分析流派。月映万川,理一分殊。阅读的河流,自取自饮就是。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 ,正月初六,在回老家的大巴车上阅读的。一、逻辑思维。“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二、看问题要高于自己两级别。三、刻意练习思考的能力,“追问自己解决方案是什么”,达到快速反应目的。现如今已对此类书籍免疫。

杨绛的《我们仨》,写母女俩寻找钱钟书那一段,梦与现实分不清,眼泪打转。诗云:花非花,雾非雾,来如春梦几多时,去时朝云无觅处。作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是上天的恩宠。

饶平如《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也是在书店读完。八十多岁的老爷子追述与妻子从年轻到暮年的浮沉往事。也是现实版本的《陆犯焉识》,是(20世纪中国)大时代机遇下的情感变迁史。一生坎坷,及至暮年终于有安身之所,但老病相摧,又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们是杨绛那一代人的伤痕。柴静序文里提到,时光让一个人面目全非,也让另外一些人愈加清晰。书中太多太多动人的镜头,如此生命之爱,遥祝无限。

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 ,这本书在今年二刷重读。讲述临终老师在每周二给学生上的人生教育课。这类书已经看了不少,如《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此生未完成》、《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等绝笔书。也是在今年,在校图书馆借阅一本《千古绝唱:历代绝笔诗词大观》。看什么呢?我困惑于一个人生命中何为重要的事。看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以及许知远在十三邀中采访陈嘉映节目,原来陈老师也向往缤纷人生,大千世界。如果身不在高山大海,又长久寄存于逼仄环境里,情绪的视野也得不到开拓。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 ,作者的专栏散文合集,文笔优美,旅途消遣。还记得几年前读《激荡三十年》 商业史的澎湃心情,第一次通过散文走进作者。

理性决策类:

今年,为了弄清一些问题,也读了大量人类理性决策的书籍,术语社科加上翻译晦涩,极费功夫,但也受益匪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书是好书,诺贝尔光环,经典大作,理性双系统理论开拓者。基思·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机器人叛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人类种种基因(贪婪、恐惧、懒惰)和模因(文化、环境、标签),支配着一言一行。我们说战胜自己,自己即是基因与模因的合体 。这几本书就是教人挥舞理性之剑,实现自我。西蒙《人类理性中的活动》 阐述了理性的局限性,并告诉读者,理性是工具,是利剑。 《穷查理宝典》 介绍了如何利用人类误判清单,建立决策模型。他们为我拨开重重迷雾,打开一扇理性之门。我们更要清楚这些书,从来没有告诉你,如何找到自己所爱的事物。

认知/神经类:

《贪婪的大脑》 丹尼尔·博尔:人类大脑爱组块,将事物结构化处理,以便更好的进化。和「重塑大脑,重塑人生」的的原理(重塑神经回路连接)一样,人的无意识行为由工作记忆的经验固化。改变,是不舒服的,意味重新建立应对生活的组块。对如何提升大脑的重新组块能力?作者说,怀疑与冥想。

《意识与脑》克里斯托弗·科赫:科赫关于意识自传性作品。分子遗传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弗朗西斯克里克,也在高领与作者合伙研究心身问题,全是革命性的研究。

《触碰神经》帕特里夏.邱吉兰德:丘奇兰德神经科普文,篇幅小。作者有意说,完全迷信科学和完全排斥科学一样愚蠢。意识与脑间的物质关系,是未来趋势。看书过程中,突然明白了康德的'自由意志: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只要我们「想」做一件事,它必定伴随着诱惑或压力,我们必将是被动的「意志」,称不上绝对自由。「不想」则是真正的自由,它不受外界支配,就是不想。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大卫.迪绍夫:相关背景知识已经了解,越看越快。元认知:思考的思考。组块:结构化的记忆单元。里面有书单和电影。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诺曼·道伊奇:经验重塑大脑神经回路——用进废退。

《具身认知》西恩·贝洛克:身体影响认知程度超乎你想象,实验案例极具说服力。改变以往对大脑决定一切的观念,导致现在跑步考核,也会用力增大双臂摆动幅度。常读常新。

《人类的演化》罗宾.邓巴:进化心理学邓巴数字提出者,人类社会活动受到脑容量的制约。

古典诗文类:

上午又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然忘了开饭。晚上把其中「坎坷记愁」一记读完,真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感。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一点不假。沈复陈芸夫妇的率性坦荡,一往情深,200年来,令多少人羡煞。可惜这样的才情兼具的女子竟然含泪早逝。可惜生在封建礼教吃人的清朝年间。可惜六记中,有两记已经失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虹易碎琉璃脆。

刘鄂《老残游记》最喜欢两段:一是申子平桃花山中求仁甫,正是山上纷纷扬扬的大雪,柳岸花明处寻一村,紧扣门扉,却看门帘掀起,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的女子,一身布服,二蓝褂子,青布裙儿,相貌端庄莹静,明媚娴雅,这是玙姑,席间与黄龙子三人,论孔孟之道,太有意思!二是泰山上的逸云,泼辣风雅,佛理通达,德夫人要把她收做姊妹之情景,堪与浮生六记芸娘收憨园相比。最后,看到最后一页,见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胜怅然,下回究竟是什么呢?铁云先生又经历哪些?原作侠义老残,鸿都百炼生之门下走狗。丁酉六月十五日于一讲堂

《辛弃疾诗选》,这一年与辛诗结下深缘。制作了诗词卡片,空闲时间背了十几首辛弃疾的诗词,

…………………………

《穷查理宝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