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读书,是你要能拎得出来
许多人,读完一本书,可能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读完了就忘完了。
要是普通读者,读一部小说,或者一本鸡汤,忘完了就忘完了,也没什么可惜。可要是一个写作者,读完了时就忘完了,可能就要痛心疾首,不禁怀疑,读书对写作,真的有用吗?
其实,读书对写作,肯定是有用的。你看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她读一本《红楼梦》,就熟悉到连一个眼生的字眼,都能跳出来。她说她的所有,都是来自《红楼梦》和《金瓶梅》。
读书对写作,如水对生命一般。写作能力,大部分是读出来的。只是你不知道,你读的书,却对写作,没多大关系。
书,你可能都读了几十本,甚至几百本,写出来的字句,还是如小学生简陋。
这时,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书读了不少,文章写了不少,却就没见进步,真让人愁,让人着急。
许多写作者,都面临这样的疑惑。
这可能是,你只记得读书,不断地一本接一本地读,却不记得要如何读。
就是说,你想从一本书收获什么,或者这本书将要讲什么,是没有意识的。
当然,你可能还是比较用心,划了许多线条,甚至写了读后感,或者书评。可看来,对写作效果还是不太好。
曾经,我就是这样子。读了许多的,做了许多笔记,写了不少的读后感和书评。可我的写作能力,还是原地踏步。我怀疑,可能我比别人蠢,是一块不可能开窍的石头。
直到今年,我改变了读书方法,不再追求阅读数量,也不追求写读后感,和书评。我却能感觉到,进步在酝酿,在蠢蠢欲动。
讲如何读书之前,先跟大家讲一个游戏,有一个老师,让同学找出房间内一共有多少处红色,限时20秒。
于是,学生们开始环视整个房间,随即有人找到10处,有人找到20处,甚至还有人找到30处。
可接着老师就问,有几处蓝色呢?
同学们愕然,没有一人留意到房间里的蓝色。
就是说,问题会引导你的注意力。注意力,让你关注问题里提到的内容,而忽视真实存在的,但和问题无关的。
我们读书也一样,要是你脑袋里,没有要获取的写作信息,那么你读过去,就如游戏里房间中的蓝色,是不会被留意到的。你书读再多,都还是遗失的蓝色。
既然我们是为了提升写作,而读书,那么就读书时,要有作者的意识。看作者是如何写出一个好句子,如何写好一个场景,如何写清楚一件事,如何写活一个人……
你读书时,脑袋里带着这些问题读,遇到了你问题中的句子,或者段落,自然就会吸引住你眼睛和思维。你将停下来,将它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珠宝,翻过来翻过去,从每一个角度欣赏它。
当然,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接下来,你还要做另一件事,就是揣摩这个闪闪发光的句子,或者段落,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什么套路可寻吗?
例如,读汪曾祺《受戒》的一个句子,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很美呀?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我们是否,可以写出这样的句子呢?
很有难度,就算是放在眼前,让你模仿,都很难做好。
那要怎么办呢?
记得我们读书时的一个事情,老师让大家写一篇关于苹果的作文。随手将一个苹果,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它的颜色,看它的色泽,摸它的手感。最后,切了一小块让大家吃进去,感受它的口感……
到我们写时,就让我们从颜色、光泽、手感、口感,写关于苹果的作文。
其实,我们读到一句好的语言,跟写一个苹果的意识,是一样的。
就是你要拎出,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好这一个句子。拎出了这几个角度,下次你写,就从这从这几个角度着手写。
汪曾祺的这句话,拎出他写芦穗时,从时间、光泽、颜色、感觉、意象……
当你拎出了,通过这些角度可以写好物体,那么你写其它物体,就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有了角度,你就能轻易地写好一朵花,一棵树,一碟菜,甚至一条马路……
不信呀,那我就试着写一条马路你看看:
村里,一条柏油马路,刚刚铺好,黑色的两车道,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着光,亮亮的,新新的,像一段正伸向远方的绸缎。有的地方,划出一条条白色的斑马线,像交警伸出的手掌。
作为写作者读书,我们不能以读了多少本书,读了多长时间,为读书目的。而是要,你拎得出多少写作手段,为读书目的。
拎出来的能力,一开始,做起来是困难的,可它如人的肌肉,你越锻炼,你拎出来的能力,就越强。
拎得多了,你写作能力,就水到渠成。自然就有一个你的江河,你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