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能人士的几个习惯
2019-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hz_byecity
只知拼命加班
自从马云宣布996是福报后,加班,正从一个工作方式转变成一个生活方式。但多数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
我之前特别喜欢被人评价“任劳任怨”,觉得是夸我,现在想想,任劳任怨的工作和牛耕地有啥区别呢?
只要工作不是劳动密集型,这种用加班来掩盖懒得思考的习惯,就要趁早改。而且,靠积攒工时赚取来的职场地位,早晚会被取代。
计划“又大又宽”
每个人都有至少一张附有deadline的计划表,然后拖到dead那天。100%完成计划的是大神,70%完成计划的是牛人,50%完成计划的是精英,30%完成计划的是正常人,而10%完成计划的是之前的我。
“又大又宽”的计划,就是做的计划表不够具体,太过宽泛笼统和粗糙,“颗粒度”太大,执行人消化不了。
大脑处理任务的方式是单线程的,要么“思考做什么”,要么“立即行动”。当我们在计划表上详细列出步骤时,就为大脑扫清了“思考该做什么”的障碍,自然就能无所顾忌的去行动。
疯狂“输入”但从不“输出”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步骤是“输入—处理—输出”。
在我们这个“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堆起来能修一座长城的年代,只要愿意,往大脑里输入内容简直跟吃个包子一样简单。就这样只输入不输出,愣是把大脑变成了一只爱屯粮的仓鼠。
为什么不愿意输出呢?
因为输入比输出更简单、消费内容比生产内容更轻松啊!可惜,越是轻松的事情越没什么学习效果。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逼着自己“输出”。因为只有在输出时,大脑才会调动一切资源处理接收到的信息,从“浅度理解”变成“深度加工”。而且,大脑越是在一件事情上花功夫,对它的印象越深刻,掌握程度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