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与侠犁 苑 深 声妙笔生花

晨间日记2019 8 28传播美好意义的话本——得到贾行家武侠课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微丹湜意
晨间日记2019 8 28传播美好意义的话本——得到贾行家武侠课笔记之十好汉宋太祖:通俗故事吸引人的诀窍在哪里?

千里送京娘这出戏现在都有,记得好像是淮剧,还有小时候听刘兰芳的评话,尤其是后来血染桃花宫的时候,赵匡胤的结拜兄弟郑恩郑子明说他变了,不是千里送京娘那时候的赵匡胤。

有一阵子不是出现了把信送给加西亚吗?其实中国的赵匡胤更厉害,信是无生命的,他保的是一个活人。

只是这个故事里有一个逻辑漏洞,京娘家既然在千里之外,那么她出来进香的地方有多远?

盗贼很懂得延迟满足呀,不远千里把人家带回来,然后还供吃供喝,还雇人看守,那是家里有矿呀!

这哪里是什么盗贼,分明是训练有素的殿前带刀侍卫嘛!就跟展护卫一样,表现出来的品质非常优秀且忠诚。

而且这也符合赵匡胤现实中的作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高薪养廉”的人,他觉得有了钱,人家就不需要贪了。

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盗贼(侍卫)是高薪养成的(家里有矿),自然懂得延迟满足,所以才可以让千里送京娘这个故事顺利开展。

而赵匡胤一路上怎么没想过给京娘妹妹买一个斗笠(帷帽),就是既有斗笠又有面纱的那种,这样不就不惹事儿了。

在传统演义里,赵匡胤可是个败家子,他在华山和陈抟老祖下棋输了,那么陈抟老祖问他要八百里华山,他想华山又不是他的,乐得慷他人之慨。结果他当了皇帝,陈抟拿着借条问他要华山,他只有给人家。所以有人评说赵匡胤未得江山,先输华山八百里,难怪宋朝一开始就赔款,那是败家子搞出来的事情。

也许就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在提到宋代的武侠小说里就有了华山论剑吧,感觉华山那是很厉害的说。能不厉害吗?那是赢了皇帝的,

只是明明一顶帷帽可以解决的问题,怎么愣是没想到呢?这不符合正史中赵匡胤的形象,记得在《百家讲坛》有一个专栏就说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当时就提出三点,其中一点就是善待柴家,他知道载舟之水亦能覆舟,所以他要用道德以及榜样来约束他们。

至于说到通俗话本,我感觉有三个特点,第一,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说人话的话,那就是热闹,不管是什么情节,都围着热闹二字,写话本是为了演出或者传播,而普通人看戏图的就是热闹,不管喜怒哀乐,最后都需要一乐,那才是最底层的需求。活着自然需要快乐,而快乐就是通过热闹来表现的。

所以难怪就有人说,怎么戏里有高阶层的人看上去那么蠢,因为他们就是为了热闹而服务的,越蠢就越热闹,戏如人生,可戏就是戏本身。

第二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说人话的话,那就是记录。

古代哪有网络,连照相都没有,画像那是富贵人家,极少数人才会有。但普通民众仍然有喜怒哀乐,有人生的轨迹,当他们看到戏里出现人生的经历及感悟时,会不自禁代入。

这当然需要放大,可也不是每一个放大的都会被记住,被流传。

举一个例子吧,梁羽生先生的《狂侠天骄魔女》,那是宋系列的作品。其中一个细节说到狂侠笑傲乾坤华谷涵,在女主蓬莱魔女柳清瑶成了北五省的绿林盟主时,让武艺高强的下人给她送了三件礼物。

柳清瑶是孤儿,偏偏华谷涵送的是她襁褓里的破布和时辰八字,然后还送了她小时候骑在师父肩上采下的红豆,上面还有她的指甲痕。

师父有一个儿子很不听话,她很想让师父家人团聚,可她看到那三件礼物时,出现的结语文字是“芳心已幻檀郎相,亦狂亦侠亦温文”。

当进入到人生新的领域,到了新的台阶,是有想和亲人分享的欲望,这时候熟悉的陌生人到来,激发了美好的感觉,还想进一步探索,这是人之常情,却只有戏或者小说里看得到,而且不是每一个懂得放大的人,都可以把这幽微深细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的。

而这种记录式的传载,又是每一个人内心的需求,看到了都会会心一笑,原来我经历过,活过,爱过。

这就是简单的烟火人气的生活,是比较平常,但是不需要悲剧之类的来破坏。

第三,冰雪仙姿消侠气,山外有山天外天。戏文是出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戏文总是那么美丽。

当然这也是在保护自己,来看戏听书的都是普通人,说不定还有流氓,他们听了不高兴会砸场的,可是戏文比较雅,他们听不懂,那砸什么呀,师出无名,这也保护了自己。

而且这也是一种流传和承载的方式,不是事情,不是文字,而是一种善良和美丽。

比如说在梁羽生先生的作品《七剑下天山》里有一对后来结为夫妇的情侣易兰珠和张华昭,易兰珠是东林党人杨涟的孙女,张华昭是抗清名将张煌言的儿子,张煌言是和岳飞、于谦一起埋骨西湖的忠烈,这一对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而现实中被杀的忠臣,其眷属都会很惨,但在戏文里不管这些,好的就是好的,不管现实怎么样,美好也是一份传承,在口耳相传中延续着生命,在民众的期望和祝福中生根开花。那是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也是浪漫主义。

至于定场诗或者道德观念,那是话本的仪式,不是说那是滞后于现实,而是一种传统,代表着正统感。

当热闹中一种幽细的情愫展现出来时,再不起眼的人也会看到自己,会感觉被社会被文化被正统接受了,那会产生归属感的。

而道德观念就是仪式感的表现,如果没有那是很严重的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不肖,不肖也就意味着血统不纯正,会引发大问题的。

而话本或者戏文,一直是领先于教育的,它可以说是一开始的启蒙,而教育其实是滞后于当前现实的,这也是必然的,整理成文字,完成系统,怎么不需要时间。

在历史上也不乏草莽英雄是从话本里吸取营养,干出漂亮的业绩的,比如杜月笙。

也许话本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可它热闹中可以记录真实而美好的感受,又可以把美好延续下去,有志者还可以从中获取能量,我们自己的传统,它就是它自己,有独立性,没必要和其他文化相比较,尤其是看不到传统独特价值的时候,比较必然缺少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