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
傍晚去了塔普伦寺,不知该用何种语言去表达内心的震动,所以迟迟未动笔。
这座寺庙是七世国王就位后,为怀念他的母亲而建造的寺庙,是一座气势宏大地位重要的寺庙,曾经有多达1千多位僧侣在此抄经诵佛。
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当我踏足塔普伦寺,满目的荒烟蔓草,断壁残垣,诉说着这里荒芜已久。布满青苔的石阶、散落的碎石、风化的城墙、模糊的雕像,还有一棵棵高耸入云穿越墙壁的参天大树,无不让我惊诧和恍惚,这样的破败真的是塔普伦寺吗?
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是的,而且这般真实的废墟竟是印度人用心维护的!在印度接手塔普伦寺的修建和维护时,它和其它寺庙一样已被热带树林整体包围,但印度并没有像别的国家,将树木清除,将破石修葺或翻新。他们的观点认为经历了五百年的塔普伦寺与这些参天大树互相依存早已形成了自然的共生,后人没有权利去砍掉这些树木。于是他们花费了更多的物力财力,努力做到既保护寺庙的构架不致压垮,又保存这些树木的存在,于是塔普伦寺在恢复了基本原貌的同时,也保持了当初被发现的样子。
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除了这里呈现的历史的意义和时间的沧桑感,让我震撼良久的是这里巨大的生命力量。
也许是在五百年间的某一天,一颗种子掉落在此,经过岁月的变迁,它破土而出,穿越所有岩石,撬起石板,压倒石阶,将整个墙用根包住。它的藤蔓爬上了雕像的身体甚至是身体的里面,这份无所不在蔓延的生命力量,静默、顽强,让我震憾和敬畏。它曾经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而今天的呈现不正是佛家所说“芥子纳须弥”吗?
塔普伦寺如果是一位母亲,那么这些树木就像是孩子,他们互相依存走过了500年的风霜。母亲已老,苍夷一片,但依然承接着孩子。而孩子也竭尽所能拼命向上生长。他们最后何去何从,我不得而知,就像不知道有一天当我们身体化作泥土后,又会变成什么样生命的开始?但这就是自然的安排,印度人尊重这种共生,尊重自然的选择。
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 走进吴哥(五)走在塔普伦寺的废墟之上,触摸那早已布满青苔的“乳海”雕刻,那模糊了面孔的女神神像,那寄托了哀思的幽闭房廊……我不敢高语,人类在此已变得渺小微弱,塔普伦寺是人类创造的伟大和繁华,可时间的力量却可以让人类的繁盛消失不见。今天大自然创造了另一番景象,也成为了人类艺术遥不可及的想象……
走进吴哥(五)我站在树前,抬头仰望,这五百年来他们一起看到了什么,历经了什么,又将何去何从………我做了一个瑜伽“树式”的体式,在心里想到——“让一切呈现自然的本真,是虔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