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胡思乱想心情随笔/美文寻句/青春花开

《呼兰河传》:生活越是悲苦,越是要活得肆意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无物永驻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终于去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其实单从开头来说,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乡土文学我已读了很多本,多到看见夹带乡土字眼的作品就感觉腻味了。因而翻开开头,看到那一贯熟悉的村落描写以及并不十分出色的平淡语言,立马便想弃书。但念及《呼兰河传》响亮的名气,好歹捺着性子读下去。

读着读着,便渐入佳境了,亦是发现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呼兰河是萧红的家乡,《呼兰河传》,顾名思义,写的是作者幼时在家乡生活的零碎回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能感受到作者那股时时萦绕心中且难以排遣的寂寞悲凉。呼兰河是个小城,小萧红就是在这样一个闭塞的地方长大。在经济落后、精神文化贫乏的呼兰河中,人们一年到头的娱乐活动莫过于跳大神、逛庙会、看河灯、看社戏这几样。而这些活动无不夹杂着浓重的迷信思想,且都有其对应的实用目的,比如跳大神是为了驱鬼治病。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呼兰河里,对于治不好的病,村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仙身上。而逛庙会祈子,看河灯驱鬼魅报平安等,也无不透露出村民的愚昧无知。

书中对以上这些村中习俗的描写,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艳之处。因为但凡翻开一本乡土文学,作家对农村中那些迷信的活动、愚昧的思想、精神的荒芜是必有的。但与其他书本所不同的是,作者除了看到封建迷信思想陋俗给村民生活上带来的痛苦,更在书中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呼兰河小城人们普遍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他们无力把控自己悲怆的命运。生病了,有钱便医,没钱就苦熬,熬过就活,熬不过也就这么默默地死了。死了又怎么样呢?死了也就死了,很快就会被这个世界遗忘,没有人再记得他们。那些经历了人生大厄的苦命人,他们的生活麻木黑暗,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地方,但他们也还是逆来顺受地活着。

这些文字的描写是极其悲凉的。对于个人生死无可把握的彷徨不安,古今皆有,不论是在落后贫困的农村,还是现今外表看上去分外繁华的大都市,这种悲哀与彷徨是时刻隐藏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心里的,而这种悲凉也是萧红寂寞的来源之一。彼时的萧红身患重病,又正逢抗日战争,不论是萧红的身体状况,还是国内的形势,都在一天天地严峻着。当此之际,萧红对个人际遇的无从掌握,以及因贫困而无钱医治,饱受世人冷眼,更加深了她内心的荒凉。书中对“浮生短暂,人命渺小如蝼蚁”的慨叹,亦是当时萧红本人境况的真实写照。


萧红的第二份寂寞,大概是人情的单薄。书中总是反复写道:“我家的后院是很荒凉的。”这种荒凉不单单局限于环境上蒿草丛生的荒凉,更在于人情的极端冷漠。

隔壁赶车家的童养媳被蛮横无理的婆婆活活虐待折磨而死,周围人反而带着看热闹的兴奋围观,认为“那姑娘是该管教管教的,不狠狠打她以后是不能够中用的。”而那些瞎眼的,瘸腿的,家里糟了灾厄的以至女人上吊跳井的,这些非但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反倒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变成他们枯燥生活的珍贵调味剂了。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是绝望而悲苦的,连自己的生活都照管不好的人,又如何有多余的精力给他人关爱与同情?当人们发现拉磨的冯歪嘴子,这个又穷又丑的磨官竟也找到一个女人,甚至为他生下一个孩子的时候,人们内心嫉妒且愤怒。

对于一群生活在苦难里的人来说,他人的快乐无疑是对自身悲惨境遇的无情讽刺,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不堪。而只有看到那些比自己更悲惨的人遭受着巨大痛苦,才能给他们艰难的生活带来一丝安慰。因而,当周围的人们看到冯歪嘴子在寒冬腊月出生的孩子因没有衣服穿而只能在身上盖几张面粉袋子时,当他们看到房东掌柜把那那一家苦命人赶出去,三个人只能被迫挤在一张又破又小的草房里时,他们这才高兴起来,并开始在背后嚼舌根,拼命挖苦,带着看好戏的愉悦在草房外窥探,叽叽喳喳谣传捏造着冯歪嘴子和那女人间不堪的过往。他们一会兴奋地叫着“冯歪嘴子要羞辱死了,他要上吊了。”一会又说:“那女人要跳井了。”

如此赤裸裸的恶毒言论,看了让人心惊。

冯歪嘴子无疑是苦命的,好不容易讨到一房妻子,妻子却又在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而死,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交给穷困潦倒的父亲照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甚至期待着他去寻死,可他并没有寻死,他仍是怀着无限的希望默默活着,勤恳地照顾两个孩子,经营着自家那个小磨坊。他眼见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心里不觉苦,反而充盈着感激。这一段看后让人倍感震撼。这是一个弱者无限绝望中所生发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乐观主义,无疑也是作者对不公命运的有意识讥嘲与反抗。


虽然这本书所描写的许多人事是如此悲惨,可作者却是用儿童视角来看待这些悲苦,并用稚嫩天真的口吻写出来的。以一个孩子的目光、心理看待那些丑恶刻薄的人性、那些荒诞诡谲的陋俗,更为这些不堪的人与事涂抹上一层滑稽底色。赶车家的童养媳被婆婆折磨死了,人们去参加葬礼,回来时却红光满面,仿佛是去过年了一样,满口只说那家的饭菜不错,汤也烧得好。而那个年仅十二三岁便早早惨死的姑娘是什么情况呢?

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关心。

这是萧红的又一大寂寞。对周遭的丑恶之事以及各种荒谬不堪的现象,她觉得难以理解。于是常常问祖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可他周围的人却是麻木不仁的,并且早已习以为常。祖父也只让她“不要管”“不要问”。活泼开朗的小萧红,生活在这么一群无情刻薄的人周围,没有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自然时常感到痛苦而寂寞。

于是,她只得跟自家院子里的蝴蝶、蜜蜂玩,跟傍晚满天的火烧云、北斗星玩。

萧红的想象力极其瑰丽丰富,在她的笔下,即便是一堆平白无常的建筑垃圾也变得神秘而有趣。墙角下的破水缸总有不知名的虫子跑出来,破败的猪食槽与铁锄头作伴。

虽然书中所描写的人事是那样不堪,虽然萧红写下正本书时正卧病在床,对自己的生死早已无可把控,可她的文字却是俏皮可爱的,她被贫困苦难的现实生活摧残着,却用一颗饱含热情的赤子之心拥抱着这残酷的生活。这是何等的乐观。

也许,正如萧红在书中所写的:“人生是苦多乐少。我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糟糕,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

是呀,不得意又能怎样呢?既然眼前只剩一片漫无边际的黑暗,那干脆快乐恣肆得活吧,毕竟,谁也不愿意向这该死的生活低头认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