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蔫蔫家·第七期)珠大人快來·卷首語
在第五期「月更的夢想」裏面,說過對這本家庭雜誌定位的演變:最開始當然只是想討妳們妮媽的歡心,慢慢變成了想記錄下生活的 funny ,接著又想夾帶進妞珠的成長,最後索性想做成一本家庭雜誌,作為「家庭社區」的一部分。現在看來,且可見的未來,「家庭社區」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的可能。
好吧,先暫時放下這個悲觀的話題一秒鐘,說個好消息吧:在糾結良久之後,我終於確定了本家庭雜誌的名字。我這人,一旦心裡有個錨,就很難拔起。就像我妞的名字,自從老媽種下了「康馨」的錨,哪怕我知道「錨定效應」,還是沒逃掉。之前在上一家公司,妞爸我給部門辦了一期半雜誌,叫做「掀啦」(之所以有半期,是因為第二期的排版交給了辦公室小姐姐,不甚滿意)。就一直很想把這本也取叫「掀啦」。後來到現在這家公司,自己開發了一個信息管理系統,叫「落格」( log 的音譯啦),又很想取叫「落格」。後面還想過「秘密花園」「蝎女們」什麼的,都不夠理想。最後想起了「妞珠家」,可並不能涵蓋最開始的三期啊。對了,「蔫蔫家」!一切都因蔫蔫而起。哈哈,一開始就不是圍繞妞珠來組織的。
說回「家庭社區」的話題。鑫爸最詬病妮媽的一點就是,她像黑洞一樣,既不知道她每天在幹啥、想啥,她從來也幾乎不分享 / 曬點什麼,甚至問她對某事的看法也是愛答不理。呃,也還沒有到高攀不起的地步啦😅。怎麼把妳們妮媽裹挾進來,讓她投投稿?是我現在最頭疼,而又苦尋無果的難題。至於我妞我珠,那是三四五六七八期以後的事情了吧😅。
除了參與面窄,最大的問題就是拖更嚴重。有時有內容,懶得排版;有時連內容都沒得。後面,除了劃定 deadline(每年至少出一期,爭取出兩期),還要向三個方向努力:排版模式化、出版經常化、內容專欄化。
排版確實耗費的很多精力。隨著這項工程的經常化,不能再依靠靈光一現了。做事的成本決定了改進的快慢。這可能也是「「蔫蔫家」平均下來一年一期都保證不了」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進度對於一個社區來說,就毫無意義了。∴未來可能還是需要一個 online 的社區維繫日常。當然,排版還是能夠解決的技術問題,而內容的日漸枯竭則是更為要命的了。或許應該借鑒雜誌的標準模式,每期一個封面故事,開設「一課」「圖鑒」「碎玉」等專欄,讓創意收窄,快速落地。
對「蔫蔫家」的板塊已經有了一些構想。家庭雜誌或許會包含這些欄目:
- 大事記;
- 點:那些我覺得驚為天人的概念;
- 線:那些打通我任督二脈的聯繫;
- 一課:生動、精煉地介紹個學科的核心模型;
- 實作項目;
對於線上社群,想以「雲書籤☁️」(鑫爸我在雲上搭了個極其簡陋的書籤服務,開了一些 API ,可以借助手機📱上的 shortcuts 一鍵發布)為起點,打造一個即時分享、評論趣事、好文、零碎想法💡的平台。
至於線下社區,則通過實行妞幣🪙 & 珠寶💎(比如畫一幅畫賺 1 紐幣🪙。目前妞幣🪙和珠寶💎 1:1 兌換,以後可以考慮和 A 股對美股綁定什麼的),讓我妞珠參與進來。目前想到的還有「答女兒問」&「拼樂高」。
花園與木匠,說著輕巧。唉,打造一座花園,好難~~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86/1917f52a62a4fab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