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星

微观 | 十三邀:请带着偏见和愤怒认识这个世界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420人  文广君

  《十三邀》第三季正在播出。围绕着当谈话类节目,许知远收获了太多的话题与争议,甚至于赞扬与谩骂。有人认为这是他希望追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爆款文化产品,有人认为这种猎奇的表达是一种人设的崩塌,更有人抨击他只不过是表达对于失去话语权的愤怒而已。在多数的评论里,许知远成为了一个旧的文化体系的捍卫者与代言人,更像是个“老顽固”。

主标题:十三邀:来自现代的流动和正流行的冲突

文广微观|点此观看许知远对话马东

文广君|点此观看历史文章

【一】来自偏见的视角:让你更加精确地定为社会中的人和事

不得不说的是,在《十三邀》当中,许知远的确始终呈现着一个带刺的、依托着宏大命题的自豪来提问的一个采访者,这一切的交流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反新闻业的采访与操作准则的,更与他作为一个曾经的专栏作者的身份大相径庭。他强调反思、更强调困境,他以自己的视角质疑一切,确实在很多时候令人感到很不舒服,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偏见

等一等,当偏见和不舒服两个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也许对这个对谈节目的某些视角也能够慢慢的显露出来。

  我们常常会设立这样一个目标:看问题时尽量避免偏见。这种视角往往是包容、同理心的代名词,也往往能够比较适应这个社会,尤其是适应这个社会的主流。但是,当作为一个观察者,全面地展现自己的偏见,将私人的表达公众化,这也许是开启多视角大众传媒的新方式。

当许知远的公知形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时,往往伴随着的是一些很令人嗤之以鼻的问题,甚至很多来自他质疑、偏见、态度表达就显得极其直白,而正是这种直白,展现出的是一个有章可循的参照系。他的喜好与价值判断都很直白的展现在公众面前,相比新闻业寻求的“一般的公正,即将事实与价值分开”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而言,这种传播似乎更加具备传播力,而且更加具有观点的碰撞性,能够借由许知远作为参照系的价值体系让人们更好的寻找到被采访者(群体)在文化和社会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许知远强调这个时代缺乏对文化的反思性,但文化的反思从来都不内生于文化的主流,但文化反思从来都内建于文化本身。偏见的视角也许更能够给出一个固定的参照系,它不客观、不公正,但很明确。不论是罗振宇还是马东,不论是二次元者还是娱乐圈人士,许知远站在他所在的领域与观念体系下的提问,更能够让人们在看这档节目的过程中,将批判变成自觉,而且,的确达到了他需要的效果。

  许知远在与林志玲、李诞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这种印象深刻并不是对他们本人有多大颠覆性的改观,而是当旗帜鲜明的许知远在尽情释放他的偏见时,自觉调动的批判思维,这种“不适感”,让自我的批判精神经历了更曲折的路径,是的这样的批判更加理性。尽管如此,这种渠道也仅仅只是一个极其局限的个人视角,为我们勾勒出对谈对象所处背后的文化涟漪具体的形状。

【二】构建、包容新的表达模式:新话语逻辑是新社会的产物

社会阶层的各要素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正在流动,娱乐明星更像是理想社会形象、政治正确、道德原则的耦合交界处,然而,他们却也更需要一个更畅通的话语空间对当今的社会秩序勇敢地发声,对这种机制的营造,“另类的视角”似乎更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也许《十三邀》中展现的林志玲,在她营造的基本公众形象背后,隐藏了她巨大的压抑,将这种影响力释放于妥协中,正是这种温柔带来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是极其委屈的,也许甚至为一些激进的文艺界人士不屑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接受这种温柔的方式还有市场,这种温柔的力量就不是毫无用处的。

 与许知远的竭尽全力展现自己的偏见一样,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渐进的观察视角。

  《十三邀》中,林志玲被定义为时代趣味与个人感受探讨的合适人选和时代趣味的受益者。而作为有代表性的公众人物,以温柔和正能量为主要标签,同时裹挟着有关其个人特征的许多误解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林志玲,代表了来自娱乐圈的克制,而这种克制,又与以王朔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和以当代许多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务实批判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后者总是不屑于前者的妥协和轻视与质疑在娱乐圈污浊的大环境下,这种以妥协为主要特征的规则下,再以妥协作为变革的动力源,温柔与克制带来的力量究竟会有多大的效果。

  任何的肤浅下都会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种子,因此当火花来临时,这种理想主义就有可能爆发出理性的光芒。在对话中,林志玲认为,相对模特、主持人、演员而言,自己状态最好的角色是“志玲姐姐”。而面对许知远对于是否担心“志玲姐姐”这种和善温柔是另外一种肤浅的质疑的时候,林志玲回应道,“带着真诚的时候,这种和善、喜悦和微笑真的会很不一样,绝对是感觉得出来的。”

  作为发问者的许知远,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够从自己的肆意表达偏见过程中更加看清事物的本原状态。许知远在事后说,

“我会变得更敏感,但这种敏感有时候会成为另一种失去,另一种更朴素的力量的失去。”

  与作家的不同,一些娱乐明星往往处在各种社会力量更复杂的博弈当中,来自道德、来自资本、来自政治、来自人性的善恶两面的压迫,几乎可以说每一种力量都伴生在这些行为中。而众所周知的是,那些放肆的、怡然自乐的、难以独立的娱乐明星,往往在不久的里灰飞烟灭或销声匿迹,得以长存的,往往是在这最复杂的社会耦合处最复杂的、克制的力量。

  很多事情都会发生,也都正在发生,只是也许不论是许知远还是其他嘉宾来说,都没有意识到商业、体制、话语逻辑给自身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来自大众传播和严肃文艺之间的碰撞,是使人感到迷惑和深思的另一个谈话。关于李诞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关于我们自身的。李诞的一句话,“我真的觉得和三块钱的啤酒也很开心,但这样我就完了,我就喝一辈子啤酒,这样也行啊!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也行。因为在我心里这种选择真的行。所以我就一定要像现在这样,打个小粉领带,我才能健康地活着。”

  多少人剖开表面的皮囊,检视自己的人生也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往往推动自己运行的不是社会环境,就是自己本身,是经历过社会化过程后与社会价值血肉相连的自我,是难以从社会逻辑中独立出来的规则。不论是新增加的规则还是固有的传统,边界在拓展,但实质上还是社会本身。

  严肃的叙事、戏谑的叙事、大致公共视角的叙事,也许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叙事方式新变种。叙事的基本方式不断组合、磨合,在新的社会形态面前呈现出新的特点,每种叙事方式的配比不同,都带给大家完全不同的感官和情绪体验。但是任何一种叙事方式都不应该缺失,更多样的叙事才能够带来更多样的反思,才能够然反思更多的内建于文化传统本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