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032】远征不忘传心印 设教还须勉自得(9)
十月,王阳明抵达南昌,邹守益、欧阳德、刘邦采、黄弘纲、何廷仁、魏良器、魏良弼、陈九川等诸同志二三百人候于南浦请益,王阳明对他们说:“军旅匆匆,不知从何说起。我有更高的一机,本来不想轻易说出来,但前些日子,被王畿说破了,我现在军务在身,没有时间和你们详谈,你们可以去浙江,和王畿、钱德洪一起切磋应证。
十一月,王阳明致书汪应轸,汪应轸借王孙贾论军旅之事,回信称,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王阳明到梧州的时候,正好梧州书院落成,王阳明亲往开讲,他劝讽百官诸生说:“诚意为圣门第一义,今反落第二义。”广西右参政黄芳(字仲实)为此事作记说,阳明先生此说切中时弊,世人治学只知博文多识,而阳明不屑,以为忘了根本,主张知行合一。
黄芳解释说,知利于行,行是对知的实践,学是为了进德修业。君子之学未尝不博,但在于人伦日常之实,致精择固守之功。存诚者,大本之所以立;精义者,达道之所以行也。如此治学,方有定本,而后渐进美大圣神之域。如后世之所谓学,忘其本真,务杂情以广知,沉溺文艺,无所发明,济一己骄吝之私,长浮诞之习而已。故言诚,则知在其中;言知,则诚犹有间。执德不一,学又有什么用?
十一月十八日,王阳明去信钱德洪和王畿,通报自己二三日日即可到达目的地梧州,感谢他们帮助照顾自己的家庭,希望他们切实做好绍兴书院的教学工作,并关心余姚诸生的会讲情况。
弟子周佩(字允大,号浮峰,周祚(字天宝)之子)自绍兴出发就一直陪侍王阳明,路上问学不断,到了梧州才洒泪而归。
十一月,王阳明抵达梧州之后,国子监丞王宏久自东莞前来,请求王阳明为他去世的父亲王缜(字文哲,号梧山)的《梧山先生集》作序,王阳明欣然命笔,称岭南王家与余姚王家同宗,赞赏王缜的文集不但为后世立言,更留下了盛德和丰功。
原南都工部尚书吴廷举是梧州人,他与王阳明从未谋面,却数次举荐王阳明出山,为此还遭到言官的弹劾。一年前不幸去世,王阳明遂作《祭东湖吴廷举》,称赞吴廷举才如干将莫邪、志如长川逝河、节如坚松古柏、学如深林邃谷,有成仁死节之勇、辟邪卫正之心,真一世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