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大学路上不迷茫

如何避免自己的大学废掉

2018-11-05  本文已影响5人  仲夏小晚风

01

你高中的样子帅呆了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有网友评论:“知道为什么每年的作文题能被热议吗?因为也就说作文题目的时候自己还能插上几句话。”

还有人说:“幸好生得早,看了题目觉得自己连作文都不会写。”

高中堪称人生知识水平的巅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数,解得出高次方程,记得住气候洋流,背得出历史年表......

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佩服那时候的自己,然后感慨现在是咸鱼一条。

前天听一个高中同学说自己的担忧,大二下学期突然很怕毕业,感觉自己一无所长,于是怀念高中把自己丢在书堆里的日子,追着老师刨根问底、下课不休息争分夺秒刷题、走在路上还在背单词。

那时候目光坚定地奔着“考个好大学”的目标去拼的样子简直帅呆了。

高中忙得很充实,现在忙得很空虚。

上课玩会儿手机再听好像也没落下什么、作业不走心也没关系反正没有标准答案、一个学期没听课考试前熬几个晚上照样能过,想过改变但依然用“做人真的不要太努力,瞎几把过就可以了”来安慰自己。

这些现象不同程度的在每个大学生身上发生过,以至于这被误认为是大学该有的状态,高中老师口中“上大学就好了”的预言实现了。


02

让你轻松的选择也让你变得平庸

许多人会质问自己为什么高中能坚持早起,大学就要睡到大中午?

为什么高中能认真听讲,大学课上就是忍不住玩手机?

为什么高中一天刷三套题根本不是事儿,现在一说作业就直接找度娘?

因为高中我们除了学习似乎不该有别的选择。

因为对高中固有的印象就是应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就应该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些外在的驱动帮我们把每天都过得充实,被安排了这么多年年,现在突然没人管了,当然要把以前没得玩的时间都补回来。

就是这种心理,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待在舒适区,在寝室追剧当然比在图书馆刷题来得轻松,我们有了主动选择的权利,但每一个让自己轻松的选择都让自己变得平庸。

在高中我们也更容易知道自己的位置、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习惯性的优秀或是与自己的目标有差距都能通过频繁的模拟考来检验。

到了大学,评价的标准变多,成就感的获得并不像高中那么容易。

我有个室友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社团、部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组织活动,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基本不在寝室。

有次我说我挺羡慕她的,她说不过是给自己一些安慰吧,不然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因为在大学并不存在像高中那样绝对的排名,有人会像我室友这样去提升自己,获得成就感,但更多的人因为看不到排名所以觉得自己各方面都还行,敷衍着过了每一天,偶尔怀念一下当年优秀的自己。


03

不负韶华,是自己去决定的

曾读过一个学长对于自己的总结,关于自己拥有的、需要的、怎么实现自己的目标都有明确的认知,他还在准备跨专业考研。

有次我问他怎么把这些都梳理清楚的,他说其实自己之前过得也挺浑浑噩噩的,“只不过我觉得我高中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拿出我高中的那股劲来做事我一定比现在好。

所以我开始学习分解目标,试着对自己、对未来进行系统化的思考,有了自己真正想实现的目标后我觉得格外的安心。”

当我们为自己选择了难一点的路时我们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负责地使用我们主动选择的权利,这种负责体现在开始承担选择后活得不那么容易的结果,虽预知困难但仍有勇气迎接挑战。

为自己定下目标后,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

上面提到的学长为了考研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早晨6:45起床,最迟7:30开始背单词,上午重点看课本知识,下午结合参考资料和课本一起看,直到晚上22 :00,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样的时间表,我们并不陌生,因为高三学习强度最高的那段时间我们体验的就是5:30至23:00的作息表。

知乎上有个名为“高中要多努力才叫努力”的帖子,很多人在他们的回答中列出了他们高中时候的作息时间,可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只不过高中我们被安排好了,大学则需要结合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在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的过程中,成就感也会一步步获得。

比如按照时间表来作息,从最开始专注学习了两小时、从第一次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到养成习惯,每天获得的成就感成为第二天坚持的动力,就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自己不断向上发展。

你高中那么牛逼,知道辛亥革命的5个意义、看得懂电路图、能背元素周期表……认定一个目标就没想过放弃,有底气相信“我行,我一定能行”的口号,勇敢且执著。

那么现在你一定也可以做到,不负韶华这四个字,不是等时光来决定的,而是自己去决定的!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