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站
2020忙碌的脚步刚刚接近尾声,2021就伸手hold住了接力棒,有一分勉强,九分自愿。就像今天在现场所说,已经十年没有参加过比赛,也许这十年就是为了磨一剑,在教学中努力体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十年过后,亮一亮剑,看看这剑能否吐露光芒。我相信只要心里有passion,眼里就会有光亮。我不在乎比赛结果,但很陶醉准备过程中那些灵光一闪的光芒,禁不住为自己喝彩,似乎登上了更高一层的观景台,无限风光尽在眼前。原来成长全隐藏在没有百分百把握但也要try壹try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接到比赛通知时已经结课,重新找学生录课,选择授课内容,设计学生活动,为此头疼过一段时间,不知如何下手。我原本想尝试和学生一起主持课堂,这应该算是一大创新了,但是正值期末考试,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改变思路,在聊天的过程中蹦出一灵感,将piper无字幕视频让学生结合第一单元词汇和话题编对话,既有一定的趣味性,有些娃们的对话一定奇妙无比,同时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一举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事们觉得有点冒险,觉得视频和课文主题似乎并不相关。既然如此,继续调整思路。
左思右想,在“产出”上下功夫,让学生产出什么好呢?不经意间,发现Text B可作文章。这是一封父亲的来信,希望孩子在大学得以成长,我就顺势冒出了让孩子们写回信的念头(今后教授课文就该按照这样的思路,不光是理解,还要结合相关语境让学生产出互动文本),这个念头也得益于本学期线上视频的开发。主意拿定,赶快在群里动员娃们,娃们很配合,很快就确定了人选。我开始准备课件,把设置好的场景提前发到群里,让娃们做好作文准备。我结合POA产出导向理论,设想孩子们在写作中会出现的问题,一步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尽管POA已经算是一大创新,但是内容缺少吸引眼球的亮点,传统的因素占据了大部分舞台。晚上睡觉时突然灵光一现,为何不让孩子们结合课文内容改编李春波《一封家书》的歌词呢,第一个兴奋点就此出现。
第二天我把这学期偶然发现的吉他手安排妥当,就开始布置一部分孩子思考歌曲改编,另一部分同学继续完成回信。陆陆续续收到十几封回信,歌词改编有一点艰难。好在我的课代表委实好孩纸一个,带动全班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使命,整体情况不错,课文内容借用很妥帖。我让孩子们和吉他手彩排前演练演练,保证课堂表演。那一晚天下着雨,孩子们冒着寒风到了录音室,从旧曲到新曲的熟悉,整整花了几个小时,他们是我的幕后英雄。
作文陆续回笼,一一浏览,发现一些真金白银。女孩子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能够尽量借用课文内容和语言,阐述有依据。更有孩子把这学期所学的段落中心句布局和经典的句型结构融汇到作文,读来不禁一阵感动,这是完全和我对上频道的孩子。而男孩子们的作文在内容、语言、句型和词汇方面都要显得势单力薄一点,他们对课本的钻研精神欠缺了一点。受孩子们作文悬殊的启发,我萌生了让他们对比作文优劣找出差距的念头,这也是本次比赛过程中的第二个兴奋点,这个兴奋点逐渐带领我去领悟POA的教学流程,对文献中提到的“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尝试性完成产出,借此找到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体会,也为今后的教学找到了出路:教学一定要以发现学生问题为前提,有针对性地教学,助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才是学生中心。
也正因为要让孩子们对比作文,所以必须要给他们评价作文的依据,于是在设计评分标准时,无意间和文秋芳教授提到的语言、内容和话语结构不谋而合,让孩子们既要注意谋篇布局,还要注意借用观点,引经据典,同时要让新学词汇发挥用武之地。后来我结合自己平时读书和写随笔的经验,把修辞也囊括其中,评价标准也愈加丰满。语言如果少了美感,就少了回味的甘甜,而语言之美正是众多孩子缺少的美育,比喻、借代,排比、名言在孩子们的作文里已很难找到踪迹。这个评价标准是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应该很接地气,也是今后教授作文的依据。这个因事而生的评价标准是本次比赛的第三个兴奋点。
然而兴奋并没有就此打住,在准备录课的课件时,我发现内容总少了点扣人心弦,除了文字和图片图表,少了一点点活的源泉。也许老天眷顾我的这份真心,尽无意间派天使再次给我以灵感。就像孩子推翻已搭建好的积木,重新找寻思想方案,体会无中生有的惬意,它来到了我的脑海。顷刻间,第四个兴奋点就此崭露头角,这也是准备过程中的转折点,打开了今后教授作文的新局面,我的“三好苹果说”就此诞生,我体验了一把形象思维带来的怦然心动,心里有一点飘飘然,第一次称赞自己是天才,最木讷的天才,哈哈哈大笑三声。因为这个转机,我对录课有了底气。
在录课之前,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大学时代父亲的来信,翻箱倒柜找了出来,这是父亲留给我的经典,感谢以前没有手机的时代。重温经典,痛哭流涕,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全都在父亲写的两封信里,我生命中最有温度的亲人。委实痛哭了一番,感激的泪思念的泪成了决堤的洪水。晚上带着父亲的信到了录课现场,冥冥之中父亲给予了我力量,我居然在点评孩子们改编的《一封家书》时再次用父亲的信说明家书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样的言传身教相信有的孩子能够收到我的信号。父亲的信赐予了我教学的灵感,让我意识到实物教学和教具的重要性,感谢父亲冥冥之中的安排,父亲一直都在身边,没有离开。
提交完参赛材料,正好在时间的空隙处理完期末考试事宜,阅卷的最后一天收到了决赛的通知,屏气凝神让自己集中精力阅完卷再思考决赛。参加完决赛培训会后重新投入紧张的准备,我也不知怎么回事有些想法使劲在脑海里上窜下跳直到最后思路定型,我对参赛评价标准从来没有如此深刻的领悟,我在字里行间重新排列组合,加上一些文献辅助,奇迹般地梳理出“寻师问道—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跟踪疗效”的脉络,借着这条脉络把近年来参加过的教学培训、读过的教学文献、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发的网上课程、开展的学生活动全都“绳之以法”,算是给本学期的教学举措画上了比较完美的句号。第六个兴奋点闪亮登场。
在和伙伴们讨论决赛汇报的课件时,伙伴们的建议也给我了改进的灵感。原来的课件里除了教学图片和截图,少了学生的身影,人物要登场才能让课件充满活力,于是在“寻师问道”和“对症下药”部分加入了学生活动图片和会议培训图片,顿时感觉到了活力。今后的课件要延续同样的举措,人物登场才能画龙点睛。课件最后两页尽管在展现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亮相,但是这样的设计安排同样遵循留有余香回味悠长的原则,搬出了文秋芳教授的核心能力功能图,以前没有读懂的内容竟然琢磨通了,额外还体会出图示涉及的学科差异性和共性,将靠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融汇其中。没想到此时此景文献能为我所用。
最后一页的盖棺定论,前几日受触动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yue)”主动出来解围。我稍稍改动了一下字眼和读音,将汇报内容浓缩成“兴于知,立于理,成于乐(le)。”每一门课程都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依据相关的学科理论,最后要实现教师的发展快乐和学生的成长快乐。现代版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否可以如此理解?
这就是我2021的第一站,坐上了磁悬浮动车组,路过了不同的站台,阅尽了各个站台和沿途的风光,妥妥地体验了一次精神之旅。十年磨的这一剑初露光芒,近年来坚持收听的诗词歌赋似乎正悄悄起变化。点燃兴奋点的教学设计不断给教学注入活水,还化解了以前教学的症结特别是写作教学的症结。慢慢敲开了POA的大门,领悟了读活文献用活文献之妙不可言。文学思维似乎成了我的贴身保镖,在我遇到思维死胡同的时候总能为我排忧解难。2021的开局well-done,就让每一次的经历都蜕变成精神的洗礼,滋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