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2021-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冷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 的目录框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1)形成与发展

(2)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

2:精气学说

(1)概念:【一:精】【二:气】【三:精气】

(2)基本内容

(3)应用

3:阴阳学说

(1)概念

(2)基本内容

(3)应用

4:五行学说

(1)概念

(2)基本内容

(3)应用

5:藏象学说

6:五脏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五脏之间的关系

(3)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季节的关系

7:六腑

(1)六腑的生理功能

(2)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8: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9:精、气、血、津液、神

(1)精

(2)气

(3)血

(4)津液

(5)神

(6)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0:经络

(1)经络学说

(2)十二经脉

(3)奇经八脉

(4)经别、别络、精筋、皮部

(5)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1:体质

(1)体质的感念和构成

(2)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3)体质学的应用

12:病因

(1)六淫

(2)戾气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痰饮

(7)淤血

13:发病

(1)发病的基本原理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3)发病类型

14:病机

(1)邪正盛衰

(2)阴阳失调

(3)精、气、血失常

(4)津液代谢失常

(5)内生“五邪”

(6)疾病传遍

15:防治原则

(1)预防

(2)治责

16:养生与寿夭

(1)养生

(2)生命的寿夭

第【1】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特点

第【1-1】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时间:

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形成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中国历史详细年表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25年

包括王莽(公元9—23年)和更始帝(公元23—25年)

东汉……………………………公元25—220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

2:形成的基础

(1)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2)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3)古达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4: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

【先秦至汉】  

《黄帝内经》最早的经典著作。

《难经》脉诊和针灸的治疗。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医方之祖”。晋代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用六经辨证治外感疾病。《金匮要略》以脏腑辩证治内伤杂病。

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注。收载药瓶365种。(药品:上品、中品、下品)(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为中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晋】

皇普谧(mì):《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皇普谧

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脉法,阐述24种脉象。

王叔和

【隋】

巢元方cháo:《诸病源候论》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巢元方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提出大医精诚,开创医学伦理学先河。

孙思邈

大医精诚原文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之先河。

儿科鼻祖:钱乙

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李杲 [gǎo]

【明清时期】

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李中梓

吴又可:《瘟疫论》 创戾气学说。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辩证。

叶天士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及血瘀病症的治疗方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巨著。

【近代时期】

唐宗海

张锡纯

第【1-2】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两个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完整性统一性

整体:完整性(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统一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后的一个完整异常生命过程。(整个疾病过程)

:(症候)是疾病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病理=病的机理=病机=病的本质=)病机的外在表现是证、证的内在本质是病机。

:(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孤立的现象。患者的感觉和行为,医生检查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症候的主要依据。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综合的分析,辨清病的原因(病因)、性质(病性)、部位(病位)、趋向,并概括、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诊断)

论治:经过辩证得出证的诊断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治疗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本质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

辨证论治,不是辨病论治。

证就是病机,

病机就是病因,病性,病位,病势。

同病异治,异证异治

异病同治,同证同治

生痰之根(肾)
生痰之源(脾)
储痰之器(肺)

白天(阳)--------夜晚(阴)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心肺(阳)--------肝脾肾(阴)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
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冬春(阴)--------夏秋(阳)
冬天(肾)(水)(阴中之阴)--------春天(肝)(木)(阴中之阳)
夏天(心)(火)(阳中之阳)--------秋天(肺)(金)(阳中之阴)
长夏(脾)(土)(阴中之至阴)

第6节:五脏

第6.1节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五神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藏,故实而不能满。”

一:心得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1、心主血。2、心主脉。)

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生血的作用“奉心化赤”:饮食水谷在脾胃运化后,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上输于肺,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以后,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

心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从而使脉管通利,血液通畅。)

心、脉、血紧密相连,心和脉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脉为血之府”,营气和血液并行于脉中。

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三个基本条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