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论语》学习

孔门弟子之 有若:二千年前的经济学供给学派

2020-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晨简之书客

有子,名有若,字子有。在孔门弟子中,有若似乎是不太出名的一个。孔门十哲中没有他的名字,他在后世的地位和影响也远远不如曾子、子张等人。甚至关于他的出生年份,都有两种说法。司马迁说他比孔子小四十三岁,这样他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08年。而《孔子世家》中则说他比孔子小三十岁,这样他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15年。他逝世于何年则不得而知。关于他的史料不多,在《论语》中涉及到有若的仅有四处。《礼记》中有几次提到他。他的故事显得平淡,他的言语和思想也不那么慷慨有力,反而显得厚实敦朴。他的个性也不突出,很多时候,我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然而,他实实在在是孔门弟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位。

《论语》首篇第二章就出现了有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二)

有若被尊称为有子。要知道,在《论语》中享受这样殊荣的只有孔子、有子、曾子三人。毫无疑问,有若的弟子参与了《论语》的编撰工作。《论语》首篇,除了这一章,有若的言论还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第一·十二)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篇第一·十三)

这些言语,朴实无华,却很实际,也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说丰富了孔子的思想。而他提出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的思想,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在孔子以前,孝还只是属于政治范畴,孔子已经在初步探讨孝的伦理含义,并把孝的适用范围扩大,成为对贵族(君子)和平民(小人)的普遍要求。再经过有子和曾子等人的努力,孝的伦理色彩逐渐强烈。这一点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了,他们敏锐地发现,孝是政治与伦理的最佳结合点。在家天下的政治结构中,孝通过伦理观念支撑起政治体系。即便是在郡县制代替封建制之后,统治者发现,通过孝这种伦理要求去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统治思想方法仍然非常有效。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它越来越得到强化,直到近代才在外部的冲击下轰然倒塌。

有若在《论语》中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与鲁哀公的对话中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篇第十二·九)

这里有若并没有被尊称为有子,看来这篇并非他的弟子所编。姑且不论这些,这一章有若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有若看来,民富才是根本。国以民为本,国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民富了,则何愁国不富?反之,竭泽而渔,民贫则国如何富?所以,当有若认减税反而能增加财政收入时,千万不要吃惊。鲁哀公当然不能理解这样的经济学规律,有若却是洞若观火。然而,他太超前。二千多年后,美国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拉弗在与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一起用餐时,画出了一条所谓的“拉弗曲线”,这才清晰的表达出了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学规律。

可见,有若洞察力非凡,智商也不一般。在某些方面,他比死板的曾子更懂得分析和推测。《礼记·檀弓》中记载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曾子盲目的以为孔子的观点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而有子准确的分析了孔子的一贯思想和行为,断定孔子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果然,经子游之口,我们知道孔子说“丧欲速贫”和“死欲速朽”都是在待定的语境下、针对某个人所言,不具有普遍性。有子对孔子分析得非常透彻,难怪子游要说“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其实有子不仅是“言似夫子”,连相貌也很相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学术上与孔子的接近、言行相貌上与孔子的相像,使得部分孔门弟子在孔子死后,把有子当成了孔子的替身。有子自然也以孔子接班人自居。在鲁国高层,有子的地位也类似于孔子生前的地位。这样,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似乎又团结到了一个人的旗下。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如此。

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的弟子成份复杂,又各有特长。大教育家孔子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弟子们的特长。在学术上,孔子也并不是由一种模式来套,而是因之导之,使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孔子讲学,多以讨论为主,各弟子畅所欲言,孔子则有针对性的加以提点。这也就客观上给众弟子积极思考、发挥自身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孔门弟子间在学术观点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孔子生前,尚能暂时回避这些差异。孔子去逝后,这些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的显露出来。没有人有足够高的学术权威和人格权威可以整合这些差异。有子当然也不能。以孔子接班人自居的有子,怎么可能被那些早就有宗师气象的师兄弟们认可呢?不久就有人向有子发难了。

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後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因为不懂得观天象和算命,有子被赶下了“掌门人”的宝座。不清楚是谁导演了这场“政变”,但可以肯定的是,孔门弟子之间的争辩相当激烈,包括在学术上。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纷纷各自授徒讲学,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儒家流派,甚至墨家、法家也从中衍生出来,从而开启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大思辩、大繁荣的时代。

很遗憾,有子没有形成自己的儒家流派。在鲁国高层,他兢兢业业地扮演着顾问的角色。鲁哀公对他应当是相当倚重的。在他死后,鲁悼公亲自出席了他的葬礼。可见,在当时的鲁国,他是很有影响力的。可是,关于他的史料却是寥寥。对后世,有子的影响力几乎只限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就这句话,也饱受诟病甚至是批判。很显然,这话在今天已经过时了。而他的符合现代经济学规律的减税增收思想,几千年来却几乎无人理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