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传播学

《乌合之众》:以自由为名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10人  17乌日晗

       何为自由?说自己想表达的话语,做自己想完成的事情。自由,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幸福。但若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成为一种束缚,一种枷锁,而我们享受其中而全然不自知,这就变成一种无奈,甚至是悲哀。乌合之众,以自由为名,失去自由。

       个人的力量,显而易见是弱小的,但是聚合了思想的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呢?我们相信群体的力量,但当我们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我们又如何置身事外评判群体的是与非?所谓群体,并不指向单一的聚集的人群,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在某些条件下,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人群会表现出某些全新的特点,有别于构成群体的个体。群体成员的思想感情有一种相互统一的倾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出现了一个群体心理……这样人群就变成一个所谓的‘组织化群体’,或者换个更为可取的说法——‘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这种个体的集合是源自心理精神上的统一,实现了个性消失下的聚合。这种聚合,带来的力量和影响,无论正还是负,都是几何倍于单一集体的,“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多次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在这种战争中,他们甘愿自己被人屠杀,就像是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表现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时不可能的行为以及思考模式。电影《浪潮》中,教师在班级进行简单的实验,向同学展示独裁统治的形成,仅仅是同样的口号,同样的服装,同样的打招呼动作,短短三天,这股“浪潮”就席卷学校,“浪潮”成员将一切组织外人员视为异己,打击一切持反对意见的存在,当老师发现事态不妙,宣布实验结束,可是组织中的狂热分子已无法自拔,开枪射伤同学后饮弹自尽。这就是一种精神群体的力量,可以说是疯狂的,也是个体无法想象的强大,“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在书里,我似乎看到,这种群体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弱小者更为明显。群体的行为带有强大的鼓动性,给群体内的成员以反抗一切异己的勇气,当相对弱小者体会到这种被赋予的力量,他们将成为这种类似宗教信仰的组织中最激进的那个,劝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剥夺,将受到他们彻底的反抗。

       群体可以带来力量,带来团结,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被剥夺自由的前提上。当人处于群体,思考能力会被限制,或者是被蒙蔽,跟随主流的思想是唯一的前路,无论事实如何,多数人说的就是真理,思想的自由在无形中被剥夺,而人还在被认同、在参与中得到了满足,行为自由就更无从谈起,现代互联网上的诸多暴力,不正是这种多数人的“正义”造成的吗?大多数人看不到网络那端的真相,愿意相信所谓意见领袖的言论,微博大V也在无意中设立着“人设”,以绝对、偏激的言论方向吸引粉丝、巩固粉丝。在信息时代下,我们都是乌合之众,在以自由为名的前提下,被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