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评测我眼中的产品与运营互联网科技

聊聊被刷屏的“知乎live”和“分答”

2016-05-23  本文已影响978人  叫我大王好了啊

“今天主要来聊聊最近异常火热的两款线上“知识变现”产品——知乎推出的“知乎live”以及在行旗下的“分答”。

一、“知识变现”的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说起来其实也简单,提问者有问题后付费给回答者,回答者将自己的内容/知识以文字或者语音形式发给提问者。

只不过“知乎live”和“分答”在此基础上,又各自设置了相应的产品规则。

二、“知乎live”产品模型

知乎“live”

"知乎live"看起来像是一种问答直播,需要提问者和回答者同时处于在线状态。回答者需要经过申请和审核后才有回答问题资格,同时回答者可自己定义进入Live的门票价格。提问者需要通过购票的方式参与到Live中去,并以文字形式向回答者提问。回答者只需要点击被问的问题便可直接以语音形式回答。

在Live结束后,提问者仍然可以在个人主页回看所参与的Live内容。

三、“分答”产品模型

分答

在行旗下的“分答”规则要有趣得多。首先,仍然是回答者自行定义回答一道问题的价格,提问者花相应价格提问。(分答平台从中提成10%貌似)

接下来,一问一答的内容会出现在回答者的个人页面上。后来的围观者如果对问题感兴趣,可以花1块钱“偷听”该问题的答案。这1块钱,回答者可以从中赚五毛,而问题的提问者也可以分另外的五毛。

也就是说,如果提问者花5块钱问了个问题后,有十个围观者“偷听”这个问题的答案,提问者就会回收这5块钱。如果围观的人更多,那么提问者就开始赚钱了。

四、对“知识变现”产品的一点思考


1、从提问者的角度,提问者会基于什么需求使用该产品?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倡导的共享和免费的理念下,以及像果壳、知乎、Quora甚至百度知道等众多免费的问答网站存在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偏要选择付费的方式去问问题。

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a,用户的猎奇心理,即好奇心驱使他去尝试该产品;

b,用户确实有想解决的问题,且该问题具有唯一性找不到解决方案,或者问题情况紧急,来不及花长时间去寻找答案。

c,用户的八卦心理,即用户更加关注回答者本身,而不是回答者的专业知识。

d,渴望为自己谋得利益,就像“分答”这样,如果问出好的问题的话,提问者一样可以赚钱。

2、从回答者的角度,回答者的准入门槛在哪里?

也就是说,专业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做回答者,并且能保证该回答者会吸引大批提问者提问。从目前情形来看,“知乎live”和“分答”都是邀请各领域大V来做回答者。

这也意味着:

a,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你专业能力再突出,如果你在线上没有可观的粉丝数,在线下没有突出的title,那就无法踏过这一准入门槛;

b,从产品本身的角度,需要提供相应的搜索功能,一是可搜索到自己想问的问题;二是可搜索到自己的目标回答者。而“分答”目前还没推出这一功能。

3、从问题和内容匹配度的角度,内容质量如何保证?

这里所说的内容质量,我想可以分成三类:

a,有提问者提出问题后,回答者没能做到有问必答。如果回答者没有回答这一问题,或者说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足够的资料去研究相关问题,那么也就没有质量可谈;

b,回答者回答了相应的问题,但是所提的问题和内容不匹配。知乎上流行甩段子的回答方式,往往用一条段子来回答问题就能获得几百上千赞,但是这种回答方式用到“知乎live”或“分答”里,效果不见得多好;

c,内容和问题相匹配,但是回答者输出内容质量不高。这也是目前使用者反应最多的问题,内容很难让提问者满意,“听了许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相比之下,用户普遍反映“在行”的线下一对一咨询模式,内容质量要更高一些。

4,从费用角度,如何判断一个回答值多少钱,如果不满意费用如何处理?

首先,相比于“先回答后付费”的模式来说,目前“先付费后提问”的方式要合理得多。

但是,如果提问者所提的问题需要回答者洋洋洒洒花大力气才能回答出来,那么按照时下咨询师的标准的话,很可能回答的内容价值远超出提问的费用;

最重要的是,如果提问者对回答者的内容不满意,那么提问者会觉得不值这个价,但是毕竟钱已经花出去了,所以难免会引起不少提问者的抱怨。

5,其实产品规则简单几句就能说得清,不论是“知乎live”还是“分答”都是一种重运营的产品。

如何吸引更多的提问者来提问,如何让更优质的回答者(而不仅仅是明星和大V)来分享,如何使好的内容(而不是标题党)露出,如何处理提问者对内容不满意的情况,都是运营需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肯定是有价值的,很多人也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但是这种形式会成为一种“爆款”昙花一现,还是会一直火热下去,还是持个观望态度吧~

汪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