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弹击中100次的我,依然坚强的将枪口指向了你
我一直羞于承认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
刘瑜也在此书后序中坦诚,《送你一颗子弹》是自己的随笔文章,本也未曾想过要集成出书,只不过随着博客阅读量的逐渐增加,拥趸粉丝激增,自己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社会公知,在出版社的怂恿之下,才有了这么一本书。
随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记录下自己灵光一闪的瞬间想法,而不去顾忌系统和整体。平日零零散散的文字,犹如闲来无事的插柳,不料最后竟郁郁葱葱,成了一片森林。
走进这布满趣味的丛林,我发现有关于民主与社科的激荡,有人生大道的质疑,也有生活情感的流淌,这些闪烁着星光的金句就好像是一颗颗射出的子弹,击中了关于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称之为子弹?
在我看来,当你读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沉浸其中,跟随者作者的步调和节奏并感受到一种身心愉悦感,当你点头认同的那一刻就是扣动扳机的那一瞬,你就被这样的文章折射的子弹所击中了。
这些可以称之为子弹的文章并非无迹可寻,它们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以本书中「有关的无关的人」为例,至少包括三点:
1、情感的填充
要想打动读者,首先文章的情感饱满(注意不是情绪),力道充沛。
“那些与你无关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从认识的第一天,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才彼此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2、犀利的外形
文章的外形则来自于遣词造句的功力,尤其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比喻令人难忘。
“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只不过是别人手机里的两个音节而已,而过几个月,就连音节都不是了,仅仅是被消耗掉的无法追回的那段时间,躺在烟灰缸里的几截烟灰而已。”
3、强有力的子弹头
文章输出的核心观点,代表着一种价值,这个总结点就是那爆发的子弹头。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类似的高质量文章书中有大概十余篇,散落其中。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张力,以及恰到好处的比喻都无疑令读到此书的我非常叹服。
二,如何才能利用好子弹?
趁着记忆尚清晰,我想要将这些深深打入骨髓子弹一并消融在这时光中,分享留住。我用笔给这些观点划上粗粗的底纹实线,读完之后,细细一数,划线总数竟达到了100处。
天啊,这就是100个被打动的瞬间或者说被子弹击中的瞬间,可是我貌似没有什么变化,这只能说明我的心灵是多么的皮糙肉厚,子弹嵌入之后又纷纷弹出来,掉落一地,然后我就像那个急速的清洁机器将这些收集回来的子弹再一次扔进了垃圾桶,然后沾沾自喜的开始下一次阅读。
专家所说,读书要常读常新的境界,我倒是巧妙的实现了。因为就算我再读一次,也跟第一次读没有什么区别。
遗忘的速度比阅读的速度更快,这是大部分阅读者都面临的难题。
读书有两种求广和求精,在广度的意义上有大量阅读达人去做了,更多的人应该需要做的是求精,收到了子弹,那就好好留存起来,将其吃透方是本事。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子弹呢?
第一件事情是好好端详一下这颗子弹
为什么你会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它长什么样,什么结构,它对我的人生活在价值观是产生了颠覆性改变,还是一种当前认识的强化?
如何才能模仿制作出这样的子弹,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
第二件事情,就是将其发射出去。
子弹留在手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打出去的子弹才叫子弹,不然那叫吞弹。
做一名神枪手并非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发射子弹,我们在目前网络社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途径,比如记读书笔记,写书评,开公众号,写博客都是目前已经被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发射子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解构好的文章,相当于二次学习,可以加深印象,不断提高自身技艺。只有这样,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思路和观点,才能真正为你所吸收,为你所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射子弹,你从一个接受者变成了一名发射者,从而实现了子弹的转移和扩散,影响到更多的人,吸引与你志同道合的人,获得更大的打靶场。
第三件事情,就是获取结果反馈
通过发射的过程,来总结发射或者学习的成果如何?你的书评有没有人喜欢,你的文章有没有人阅读,你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些都可以在实践中获知反馈,并通过这些反馈来不断调整运用。
没有反馈的发射,就好像打靶不看成绩,那么发射的过程就会变成一种漫无目的的发泄。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来说,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所以此时此刻,被子弹射击了100次的我,却依然坚强的将枪口瞄准了你。
你准备好了吗?
没时间解释了,快爱我,快关注我。
阅条,写有态度的书评
用思维重塑三观,用文字描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