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如何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获得写作质量的提升?

2018-09-02  本文已影响6人  雪夜闻笛

写在前面的话

开始持续写作之前,我以为近三十年的经历还算丰富,加之一直保有阅读的习惯,应该可以在写作的前30天持续产出一些有质量的文章。 截止到今天为止,我在简书写作有十来天了,产出的文章也有十来篇,但没有几篇自己感觉满意的,即“文不达意”的居多。此外,我经常不能在自己规定的一个小时内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文章。这两个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就像头痛症那样让我时时烦躁不安。

为此,开始反思从小学到现在一路上关于写作的种种场景,做写作相关的主题阅读,包括浏览简书上写作相关的文章,翻阅一些写作理论方面的书籍,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帮助。

所幸的是,我在朱晓斌的《写作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找到了医治我“写作头痛症”的一个良方。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酌情吃药。文章涉及的心理学理论比较多,读起来可能有些费劲,请耐心阅读。

内容提要: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过程本质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本文以写作的心理模型为出发点,介绍了不同表征性质的知识分类,并引入了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试图从个体写作所处的阶段特殊性和问题解决启发法两个方面,给出个体写作的一般思考方法。

01 写作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用书面语言影响别人的过程[1]。

近些年来,认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写作过程的研究中。写作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学习活动,也被视为一种问题解决过程。原文[1]引述如下:

Hayes和Flower认为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任务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每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又包括一些子成分。写作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流畅的语言加工,有关写作的广博知识(主题知识、读者知识、写作方法等)。前者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密切相关,后者则主要与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有关。其中工作记忆的写作过程包括“计划”、“转译”和“修改”三个过程。

心理学家还对影响写作过程的基本因素进行的广泛的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写作语境、写前阶段、计划写作、写作开始阶段、口头作文、修改、沉思、写作材料的刺激、教师等。在此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

目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写作主要包括构思、转译和修改三个过程。构思是指形成文章的整体性思考或下一步所要写内容的局部思考,也是从长时记忆和作业环境中去寻找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形成写作提纲,以引导写作的完成。转译则是在写作提纲(构思)的指导下,从记忆系统中取得材料,并使其转化为书面句子形式的过程,即把内在的心理表征转变成外在的言语符号,而修改包括了复阅和校订两个过程,主要是提高转换过程所产生文章的质量。

写作学习是一种针对写作而开展的知识学习活动,也由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那么,优秀写作者和新手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国外学者通过对写作的专家和新手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写作能力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他们所掌握和运用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上。可见,写作策略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者的写作能力。

02 相关知识

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人通过感官的知觉从外界获取信息,再在记忆中存储下来。由此,人得以积累知识并在后续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类似地,写作过程中,我们从已有的经历、观察或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阅读),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最后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由于活动范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我们的写作有时候会更依赖以往阅读过的材料在脑海里留下的记忆。因此,记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1.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2.知识的分类

认知心理学家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即从研究知识表征出发,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也称为“产生式知识”)。

MBA智库百科[3]中对应三者的定义如下:

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以“外出就餐”这个活动为例,它包含的知识有:

1、陈述性知识。就餐相关的知识,即就餐地点概况、个人时间安排、出行安排、就餐、买单等步骤。

2、程序性知识。“外出就餐”的产生式系统:如果要出去就餐,则需要选就餐地点、安排时间去就餐和买单。

3、策略性知识。如选择在哪里就餐,大饭店还是小餐馆,中式还是西式,都是一种策略。

因此,与陈述性知识相比,策略性知识与技能一样是一种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与技能相比,策略也是在概念和规则掌握的基础上,将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和练习相似或不同的情景中。但这种概念和规则的运用是一种对内调控的技能,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

03 写作心理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从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写作心理能力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朱晓斌在《写作心理研究》一书中介绍了写作心理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1],具体如下:

(1)联想性写作(想到就写)。

(2)表现性写作(注意文章风格和句法规则)。

(3)交际性写作(写作对象明确,为了与别人交流而写)。

(4)统一性写作(富有创作力,从文学和逻辑的角度考虑作文)。

(5)认知性写作(反省性思维的参与)。

具体地,个人可以结合语言运用、事情记叙能力、文章结构(连贯性、逻辑性)、行文风格(文言/白话/成语,修辞方法、普通词汇/特殊含义词汇等)、对读者的认识、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自评。

04 对写作学习的启发

如第一部分所述,优秀写作者与新手的区别主要在于写作策略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往往注重写作本身的知识而忽略对写作过程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可能与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难以直接观察有关。

那么,作为一名写作新手,如何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获得写作质量的提升呢?

1.重视写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意识地运用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提到,策略性知识是一种具有调控功能的程序性知识。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程序性知识是如何获取和提取的。

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资料[3],程序性知识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个阶段,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除了对写作相关基本概念和规则的学习,还要在有意识地将他们运用于不同的写作环境中,逐步推进“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调节能力”的转化。

2.将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应用于写作学习

目前已经确定几种比较有效的应用范围较广的启发法,如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逆向工作(Backward Working)、计划(Planning)等[2]。

应用方法如下:

我的目的:每天坚持写作1小时,尽量输出文章。

我的现状:写文章的时间1~3小时,因希望有输出而严重占用了陪伴家人的时间。

根据手段-目的分析法(正向工作法),思考如下:

如何改变:

1.了解写作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给自己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

【反思】参考本文03部分的写作心理能力阶段,我给自己的写作能力的阶段判定为(2)和(3)之间。

为此,我制定的路径是:对于熟悉的题材,尽量写出文章来;对于不熟悉的题材,尽量在写作前多做主题阅读和笔记整理,有所领悟后再写,且不强求一次性写完。

2.了解写作过程的心理机制,判断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哪些过程如选材、构思或写作过程占用的时间比较长,思考背后的原因并给出对策。

【反思】平时阅读多而整理较少,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困难。后续需要多读源头知识的书,用精读替代泛读。

3.结合记忆信息的加工三级加工模型,平时需要主要记录观察到信息和听觉获取的信息或脑海里闪过的灵感,以逐步转化为长时记忆,作为后续的写作素材。

根据“逆向工作法”,思考如下:

如何改变:

1.为尽量每天输出一篇文章,先尽可能地写自己熟悉的话题。

2.把之前做过的读书笔记拿出来重新思考,整理成文。

3.已经发表的文章,用不同的方式或体裁来重新写一遍。

根据“计划法”,思考如下:

动手写作之前,开始思考之前,列提纲,列提纲,列提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拿到药方了,剩下的就是遵医嘱“按时吃药”了。我去吃药了,你慢慢思考哈~~

我是雪夜闻笛,在写作的路上,愿我们一同精进!


参考资料:

[1]《写作教学心理学 》,作者:朱晓斌。

[2]《认知心理学》,作者:王甦。

[3]  MBA智库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