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故事艺术之家

艺+专访 | 张承龙先生:取四海三江之水,泼流光异彩之色

2018-03-16  本文已影响4人  艺十artist

『艺+专访艺术家』栏目,倾听艺术灵魂的声音。艺术没有金字塔,每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人都值得被期待、每一个行走在艺术旅途上的人都应该被尊重。我们是艺+,永远在发掘艺术的路上。

艺+专访丨张承龙先生

他的作品,

写山脉青黛于连绵,云水浩淼于空蒙,泼墨泼彩则浓淡相宜,彰显山水的苍润与浑茫;他的人“怪伟伏于平易之中,趣味出于评语之外”;日月天地,春去冬来,他对艺术求学之道路更甚“十年思荷”,取四海三江之水,泼流光异彩之色,又好似“瀑声喧里话沧桑,水云起处问故人”。

“ 讲意境的一个话叫‘踏花归来马蹄香’,很多人画蝴蝶跟着马蹄在跑,水平高的就是画了一匹马几个蝴蝶跟着它的马蹄在跑,意境就来了,这就是中国画的水平。

                                                                                                                                                                                           ——张承龙

2017年12月14日上午有幸拜访张承龙先生,先生追大千宗师之大学,向心摩耶精舍之心法,以笔墨为心灵律动,寄青山绿水为心画忠魂,先生也为艺+编辑人员打开了泼彩新世界的大门。跋沙艺术苦旅,诚然是一条无极之路,然而真正的志向,向来都是开拓者,如先生说“废纸三千,小有心得”。先生带着自己的艺术心源秉承那份不变的艺术情感感染着我们。

张承龙

字静然,1957年生于上海。少时酷好翰墨,师法古人,初临《九成宫》,继习智永、二王、孙过庭,又潜心怀素《自叙帖》。后,由书入画,俯首丹青近四十载,见贤思齐,师法于自然,运笔于心,尤擅泼彩。后独辟蹊径,尝以狂草入画,以西法为体,中法为骨,融国画写意及西洋抽象于一体,泼洒中富含肌理,终自成一格。其画作挥斥方道、肆意汪洋,大气磅礴,一山、一水、一花、一叶皆源于自然,又直抒胸臆,其势雄浑,如黄钟大吕,动人心魄、直指本心。

习艺以来,其书画作品先后在《金龙杯全国书画篆刻大赛》、《天马杯国际书画篆刻大赛》、《黄兴杯全国书画大赛》、第五届《回归杯海内书画印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并赴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其作品还先后入选《中国书画作品精选》、《新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宝典》等书画合集,并被吉林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2017年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艺术人才入库。

以下采访内容

艺+:张老师您好,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张:学画是很早就开始了,很小的时候是我学书法的,但是最喜欢的还是画画,书法写了有30多年,在30多岁的时候开始慢慢的接触画,那个时候都是自学,也没有人教,大量看资料,上博物馆,当时的上海博物馆还在河南路,买了干粮进去一看就是一天,所以基本上上博的东西我都能背出来,所以在三十多岁以后一直都是画画书法。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不知道您之前是以一个怎样的契机和彩墨画结下缘分的呢?

张:和彩墨画结下的缘分应该是在八几年,张大千逝世,当时国内对张大千了解根本很少,因为他在国外,后来在去世的时候国内报道。是我第一次看到泼彩,那个时候看到后很震惊,当时想学的人没有任何资料的,自己去找找不到。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传统画国画了,专攻张大千的泼z彩,这么一来又是十几年。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您的画既有张大千泼墨的雄浑气势,也有传统山水的细腻精妙,比如您的《仿大千慈湖图》泼洒中富含肌理,您是怎么发掘出这种绘画技巧的?

张:主要一个就是多看。我在看买回来的张大千画集时,基本上就是一张画看上两年的时间,它里面的泼彩画一共就十几张,每天最起码不少于五个小时,有时候八个小时就不停的盯住一张画看,我要把这张画从它起笔到收笔完全掌握,我要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样两年不动笔、不敢动笔,那么两年以后我自己感觉对他的画了解下来了,我就画荷花。他荷花好,为什么我先从荷花入手呢,因为荷花里面有书法的精髓在里面,就是它的大荷叶和茎秆,张大千画茎秆有个特点,有时候画大画有三米、五米,一个荷花它画的过程在具象的时候没有这样一个画面,荷花的画面出来一个杆子两米长、三米长,没有的。因为整个画面它要有完整性而且要养眼,一根茎秆出来同时又显示了他的书法功底,这样一个茎秆我自己练书法,时间久了我就能掌控,所以就先从这个入手,这样的话荷花画了也有一年多,慢慢的从山水上开始了。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当初创作《仿大千慈湖图 》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张:就是开心愉悦。这个画画面感强,相当有气势,色彩流动都是很到位,在画的时候因为心里有底了嘛,所以感觉很开心的。有的时候他的色彩流动你自己也能掌控,这个时候画画心情很好,有的时候画画也讲心情。

▲张承龙先生作品|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您是想通过这些来表达您自身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呢?

张:其实也不是自身情感,就是在画画的时候特别是画山水画,必须要“胸中有大丘壑”,也就是气魄要大。当你怎么把山水画大,同时就是在画画的时候,张大千有一个要求他是画山水画可以看、可以游,同时可以居。你在画画的时候赏心悦目,同时呢感觉这个能走进去,你要能走进去同时还能走出来,不能有断头路,这个山水就是活的。感觉这个地方太好了,这个造间房子我住在里面,这个意境就到位了。我就是从这一步在慢慢走。

▲张承龙先生作品|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您在这个过程中有碰到什么瓶颈吗?是怎么克服的?

张:有啊,日思夜想。没有其他办法,不断的画,我在有一篇文章里写了一句话,我说:“废纸三千,小有心得”,我不知道废掉了多少纸多少时间。瓶颈肯定有,在你当时画的过程中色彩上完全不听你话的,那你慢慢的要想办法在它色彩流动的时候要照你的意思,基于这种情况以后慢慢的我就是感觉这个画面不透气,就要想办法把它的色彩变成现在的肌理效果,慢慢的撒开。肌理效果一出现这个画空灵了,感觉上面很透气,一眼望去这个山层层叠叠的都有了空间感。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听说您也学武术,武术里面也包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理念,您是否有把这种武术精神带入到您的画作之中呢?

张:武术也是一门艺术,其实所有的艺术都相通的。你把武术里面的要领可以放到我们的书法里面。首先第一个要放松,要有音乐的乐感。它有一个节奏你在画画写字都是这样的,你要把握这个节奏这张画看上去就舒服了,艺术全是相通的。我的武术是十二三岁就开始了,我是在上海习的少林武术,四川峨眉山那边传过来的一个少林门派,叫操拳(全称:峨眉正宗拦手门)。这套拳的精髓是技击性强,完全是搏击的。这套拳法是宫廷里面的大内保镖用的,所以里面包含的所有手法,人家说攻防,我们不是,我们在攻的同时已经在防了,基本上不漏空门,快打。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其实画画武术里面包含的都是速度,需要看这个速度你是怎么去运营,写字书法也是,比如说楷书,人家说楷书是坐着,行书是行走,草书是奔跑,那么狂草呢就是狂奔了。画画也要掌握这个节奏,所以有的时候就是要快,但是快的时候身法不乱,既是到位。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了解到您后,发现您“独辟蹊径,尝以狂草为画,以西法为体,中法为骨”这其中有怎样的一个创作历程呢?

张:我平时中国画、西洋画都看。中国画有个特点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讲焦点透视,它看中一个点,一个景是往点上聚的,这个看上去就像是照相,都是有一个焦点的,我们中国画呢它是可以把云也拉到你山的下面来,只要合理。特别是中国古代画房子,因为房子都是翘头的,如果单用平面透视来画,画出来的房子屋檐不漂亮,被挡住了,那么往往中国画就会把这个屋檐翘起来,这个就是散点透视了。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您的作品融国画写意及西洋抽象于一体,这其中的联系在您的作品中是怎样达到一个平衡的?

张:在画画的时候感觉合理就是平衡,还有就是看上去整个画面赏心悦目了,画面感感觉很完整了。我画画很多时候就是上面有一座山,也不会感觉很奇怪,上下都有山,其实这个就是典型的中国画,它是散点透视,但是它很合理,云在下面山在那边,采用的是中国画的鸟瞰,在空中看。如果是平视的话肯定上面是天,从上面看下来山全在我的眼帘当中同时也能看到云,所以我这个是鸟瞰。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您觉得在您的绘画过程中是否有明显的阶段风格,您的作品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有些什么变化吗?

张:有的。现在在外面很多人在画泼彩,泼彩画一个是难度高,第二个就是很难运用。很多人在画画大写意很多,要到色彩流动的时候对他来讲难度很高,他们会碰到瓶颈,上面有他的老师。传统的东西压的太深跳不出来。我是因为没有老师,心中一直称张大千为宗师,他没教过我但是我认可他为老师,大家都公认他为一代宗师,他的画慢慢在走到后期的时候也是走肌理效果。我很明显的一个阶段就是在画色彩的同时慢慢的我自己的肌理效果出来了。现在我的整个画面基本上都是以肌理效果来表现,把传统的线条给替代掉了,这个对画画的来说是个新奇,很少有人做过,现在外面学泼彩的,包括张大千也是这样,他都是先有的线条再有的色彩去取垫。我就是完全用色彩,从不打线稿,因为泼彩流动所以千变万化没有一张画是一样的。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中西方合璧这句话张大千也是不同意的,因为画色彩张大千的墨法他是用色彩去替代了,但是他自己也说了,当时的墨法其实在以前米芾米氏山水,他们父子两个已经在玩山水烟云的水墨画了,所以还是中国古人的东西,只不过张大千到他手里发扬光大了,他运用的更好了,同时用色彩去替代了,所以还是中国的传统。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抽象的东西中国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没人去做。那么同时外面的野兽派抽象派都进来了,人家都以为是外国的东西,他们都是用油彩的,油彩它没有流动所以他们画出来的就都是抽象画。我们中国画更其高一筹是我们用水去把颜色冲开,这样的话整个画面其实比西方的画更好看。中国画唯一的缺点就是它的颜色没有西方画的艳丽,中国画用的粉彩所以看上去比较暗。要把这个画画的艳丽有难度,所以张大千当时画的时候,他运用了现在西藏使用的唐卡矿物原料用石粉磨出来的这个东西来画。

艺+:在创作的过程中,您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些呢?

张:其实每一个阶段都认为自己的画很好,但是一直画下来一直在进步,所以只能说有的时候我能画大画了就相当得意。比如一张画五米,就很得意。但是整个的画面把控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我当时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因为我对自己的画本身要求就是这样,尽可能的每一张画都满意。真正得意的画还是大画,因为中国画画大画的人不多,比如说一幅画五米六米长。我上次画了一张画五米高一米六,画了一个多月,出来了以后感觉蛮好。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那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比较特别的事情?

张:比较特别的事是创作的时候很奇怪,画面不听话,都往外跑。本身挺好的时候,五分钟后跑掉了。我做梦梦到两次张大千,我自己也感到很奇怪,那个时候画画,白天画晚上想,梦里教我。奇怪在哪里?第二天我就能把这个颜料收住了,根据他的要求他怎么教我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画面的把控有了,我梦到过两次,第二次坐在那里没说话,就看着我画,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是第一次在梦里面做到这个可能就应该是走到这个时候了,好像契合了,正好有了一个梦。但是确确实实的梦里面感到自己在画,点了一下。应该是自己本身的。在第二天开始基本上我的颜色就不乱画了,后来就是随心所欲了。到现在为止对色彩的流动,肌理效果画面流动怎么出来都是得心应手了,基本上没有什么败笔。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在您的创作生涯中不知道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他曾经在您的艺术创作上给了您深刻的影响?

张:早先一直是自己画,后来拜了著名油画家王元鼎先生,对西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色彩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不知道您在创作之余还会有其它丰富生活的艺术创作吗?

张:我对什么都有兴趣,我有相当多的技能。这个可能是我和其他画家不一样的地方,除了音乐不懂,我女儿是搞音乐的。我是在以前进单位的时候做钳工,搞机修。那个时候是在纺织局,后来纺织局技术比赛第一名两次两等功。同时我做过艺术玻璃雕刻,雕刻过一组全堂佛,宽1.8高3米,现在供奉在玉佛寺。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您在当初发掘画面肌理风格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样的挖掘性的东西在里面呢?

张:其实没有挖掘性。就是你画多了时间画久了,它每一次的流动都会留下痕迹,你就要抓住这个点,慢慢的积累,静下心是一定要的,别人都在玩都在赚钱,你一分钱不赚还要花钱,买纸买颜料花时间。那么你在画的同时每一次它都有新的感觉给你的,你感觉好就记住。刚才这一块是怎么出来的,慢慢的积累经验。因为外面的人现在都想画,这个东西画不像画具象的东西,它不听你话的,一个颜料倒上去以后你要引导它根据你的意思走,这个很难。整个画面要出现大山水同时颜色又不能乱跑,跑出去就不像山了,所以大家都知道画泼彩是中国画当中最难的。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其实像这种带有写意和抽象风格的画现在算是西方对中国画最流行最看好的一种了,西方人也喜欢,喜欢油彩搞抽象,它也有肌理效果,一个是油彩堆出来再就是稀释剂把它化开了,但是没有具象的东西,就会画面感不强没有意境,当时很好看,挂三天或许还是这样。如果你把里面的绘画效果能够组织成山水看起来就耐看了,因为我们中国画里面讲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他色彩做完以后加不进去,他们画画理念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分的很细的,人物山水花鸟,外国人的风景全程都是风景,他们画画都是拿了一支笔量的,所以比例不会失真。我们中国人不这样的,我一开心把这座山搬过来放到前面,把后面的山直接压小,在它的山上面可以画水。外国人画肖像它会把一个眼睛在显微镜下看慢慢的细入,我们中国画不一样,它讲究的是“远人无目,远水无波”,在近的地方的水都画的有波浪的,到了远处就没有波浪了。眼睛也一样,画到远的时候不画眼睛了,这就是中国画的特点,有很多人喜欢西洋画,我喜欢中国画。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事实上我们中国画随意性比较大,变化也就比较大,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水平的话出来一定是高手,西洋画它就是一定焦点透视画细部。讲意境的一个话叫“踏花归来马蹄香”,很多人画蝴蝶跟着马蹄跑,水平高的就是画了一匹马几个蝴蝶跟着它的马蹄在跑,意境就来了,这就是中国画的水平。大千先生说过一句很霸气的话,画家就是上帝,我可以不要去掉,要的拿过来,远的拉近。他讲了一句话叫“笔补造化天无功

▲张承龙先生作品 |  图片致谢张承龙先生   

艺+专访的对象既有传统的老一辈,也有当代的年轻人,传承与新锐交织、沧桑与活力碰撞、民族与世界融合,所有外在的光怪陆离之下,唯有对艺术的挚爱与虔诚永恒不变。每一次专访都是对艺术真我的求索,大道无涯,吾道不孤。

欢迎来到艺+,期待你分享的艺术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