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曾在埃及寄居

2018-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robin_62fd

连续做完三篇每日活水,内心泛起一股力量, 就是圣经的话语结合应用在我们生命中处境的力量, 每一天都对我们发生功效,这种从心里面的认同和实质发生的改变,就是灵修带来的力量,曾几何时我们陷入在两难之中,或者是人生的低潮之中,甚至绝境之中,对于“弥赛亚”的渴望更是强烈不已,理性的计算不能拯救我们,思想就是一个黑洞,不能让我们解脱, “弥赛亚”就是我们曾以为可以通过寻找的那个救世主,无论是你认为某一个人可以帮你,或者你的任何可能可以帮你的东西,有些人是音乐,有些人是画画等等。

基督徒陷入黑洞,不是将目光放在黑洞本身,否则永远被吸进去,无法脱离,基督徒用行动认信真理,用每日的灵修祷告,去去除心中残余的邪思杂念,让生命过滤忧伤,让思想过滤垃圾。

利未记19:34 寄居在你们那里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地。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经文反应的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要迈向新的生活的标准,上帝要求这些百姓要爱邻舍,爱寄居的,爱那些外地过来跟他们住在一起的人,不可以欺负他们,因为曾经你们也曾被欺负在埃及。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察到上帝要求以色列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过去,要体恤别人,如同体恤当年的自己,虽然现在已经改变身份,但是仍要记住,自己也曾今是寄居的。

当我们工作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欺负工作经验比我们少的人,从而骄傲自大呢?当我们觉得自己小有成就的时候,就忘记自己原先的样子,从而看不起别人呢?当我们仗着自己的经历累积,却忘记比你年轻的人其实有他自身的困境,从而乱加指责评论呢?在实际的牧养过程中,全职和非全职就是有一个张力存在,老师和学生就是有一种张力存在,父母和孩子就是有一种张力存在,牧师和小传道就是有一种张力存在,我发现,我们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张力,甚至矛盾,常常是因为我们忘记自己也曾在埃及寄居过,牧师难道不是由小传道变成的吗?父母不是从孩子变成的吗?全职不是从非全职变成的吗?老师不是从学生变成的吗?当彼此以同理心去体会别人的处境和难处的时候,也是在告诉自己,不能忘本,不能忘记曾经软弱的自己。

看到青少年那双充满忧郁,对未来的不解,对世界的疏离,对前途的迷茫的眼睛,曾几何时,我们不是他们吗?逝去的青春掩盖了往日的忧伤,牧养就是揭开往日的伤疤,与你所牧养的群体一同前行和被上帝医治,希望他们的未来,少一些伤害,多一些恩典祝福,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阳光灿烂,虽然世界很残酷,牧养没有永远的陪伴,但是上主与我们每个人同在,直到我们见主面的时候。

robi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