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话部落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马可·穆勒: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2018-03-13  本文已影响33人  何小威

“选片人”“电影节主席”“意大利绅士”“文化中介”“中国通”,是意大利著名电影评论家和史学家马可·穆勒挥之不去的身份标签。但是,不管这些标签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马可·穆勒骨子里的“中国味”:一口标准的北京腔,一身中国风打扮,谈起中国电影来也头头是道。如今,因对中国电影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获中国国务院授予的中意友好贡献奖的马可·穆勒与贾樟柯再度合作,并在2017年成立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中担任艺术总监一职,旨在发掘青年导演,用他的话来说:“我一直在为他们奋斗。”


贾樟柯、马可·穆勒.jpg

中国情结,“主席”梦

1974年,马可·穆勒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北京后,辗转到了辽宁大学学习大众文艺,开始融入中国文化的学习之旅。在谈到这段经历时,马可·穆勒有些激动地说:“那时候课很少,我就去图书馆看书,后来能看电影了,我就慢慢习惯下午5点去看电影,当时大部分电影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的,中国电影比较少,不过像《地道战》《地雷战》《青松岭》《春苗》《小玩意》《神女》《大路》等电影我看过很多遍,我当时就意识到中国电影有自己的传统,这很了不起。1976年年底,突然开始放映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的老影片,我特别感兴趣。那几年,我大概看了200场中国电影。”观摩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电影、戏剧和听过评书后,马可·穆勒被深深地震撼了,即使回到意大利仍对中国文化念念不忘,因为在他骨子里就认定“是中电影改变了我(马可·穆勒)的人生,让我矢志不渝地投身电影”。

1978年,意大利佩萨罗国际电影节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马可·穆勒既欢喜又失望,但失望却远远多于欢喜,他说:“电影节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外交活动,片单里没有一部我(在中国看过的)最喜爱的影片。”这种尴尬的现状,使得马可·穆勒有了举办中国电影展的想法,“正是因为中国电影才让我觉得我应该继续把时间奉献给电影,甚至去主办大型的国际电影节。”马可·穆勒为了推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电影,从世界各地寻找片源,“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世界剧院找到近五百个电影拷贝,在古巴哈瓦那唐人街的鹰眼剧院找到一大批20世纪40年代影片,弥补了中国电影资料馆拷贝不全留下的空缺”。


马可·穆勒.jpg

历时两年,马可·穆勒搜集了1924年至1981年跨域半个多世纪的135部中国电影。马可·穆勒谈及此事,脸上掩藏不住欢喜,他说:“1981年,我在都灵组织了135部中国电影的展映,这在西方国家是第一次,有50多个国家的记者和评论家来参加,非常成功,所以说没有中国电影,我就无法当主席”。

据悉,马可·穆勒从美国电影史学家陈力的中国电影论著《电影》(Dian Ying)中的“电影”获得灵感,亦即汉语“电影”的意大利语转译,给该影展取了一个寓意颇深的名字,叫做“电的影子”(Eletronic Shadows)。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地呈现在国际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在影展后赞扬道:“意大利引以为豪的新现实主义还是在上海诞生的。”


马可·穆勒.jpg

此后,马可·穆勒以“选片人”“制片人”“电影节主席”等身份,在全世界各大电影节中助推中国电影。特别是他于2004年至2011年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期间,就有多部华语电影斩获佳绩,如李安两度拿到最佳影片金狮奖、贾樟柯凭借《三峡好人》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吴宇森获得第67届终身成就奖、叶德娴以《桃姐》一片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等。马可·穆勒曾自豪地说:“以系统性的努力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见度,并帮助中国电影人进入国际电影市场。

从张艺谋到李安、贾樟柯、侯孝贤、蔡明亮、张元、刘杰和姜文,多位华语电影导演在威尼斯获得过金狮奖以及其他重要奖项。”因此,马可·穆勒也被广泛誉为“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马可·穆勒.jpg

打造中国的“戛纳”

“做主席难,做电影节主席更难,做三大艺术电影节的主席难上加难”,这是国内电影人对马可·穆勒的调侃。的确,作为电影节的主席,马可·穆勒不容易,尽管他“致力于推广全世界的非好莱坞电影”,但仍旧摆脱不了意大利媒体指责他“过于偏爱中国电影和美国独立电影,忽视了意大利电影圈”。马可·穆勒通常以“我不回应他们,我不管”的方式来回应这种“指责”,因为他明白在电影节里要“寻找的始终是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电影”。

卸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一职后,马可·穆勒又忙了起来,先是在罗马国际电影节担任主席,后又来到中国,成为201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评选单元的总顾问及策展人和福州丝绸之路电影节总监等。如今,马可·穆勒在发起人贾樟柯的邀请下出任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而马可·穆勒接任该职的关键原因是看到了该电影节能“增强中国电影与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电影从业者的联系和合作,在艺术领域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桥梁”。

在采访时,马可·穆勒表示平遥国际电影展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不同,它较好地摆脱了只有主竞赛和新人奖获得关注的问题,并能通过“每一部电影系统的介绍、展映和推动,让青年文艺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影片”。


马可·穆勒.jpg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马可·穆勒特别钟情“类型片”和“文艺片”,因为影展之名“卧虎藏龙”中的“卧虎”——关注新导演,与“藏龙”——强调“类型电影特别关注”,似乎已经宣示了他的选片主张。马克·穆勒从观众的角度指出,“相对文艺的电影不卖座可能是一个阶段,意大利知名导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虽然参加了戛纳或者威尼斯并且获过奖,但是国内的票房并不好,但是后来这些电影创造了很多文艺观众。然而,类型片是能给新导演提供空间做一些实验。”

与此同时,马克·穆勒也强调“拍作家电影这已经是一种实验,但是在大众化的电影里面,类型片是比较重要的。有时我觉得中国还存在某一种矛盾,拍文艺片的人纯粹拍文艺片,拍商业片纯粹拍商业片。可以不可以拍大众化一点的文艺片,或者更高艺术价值的商业片?我认为香港导演在这个领域上就引导了很多新导演。我希望年轻导演会去拍会上院线的电影,票房不错的电影”。或许,这就是马可·穆勒担任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的“秘密”所在。


马可·穆勒.jpg

马可·穆勒是一个传奇,一个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传奇人物。在平遥国际影展,马克·穆勒将继续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发掘新导演,助动中国文化发展,就像他自己所言:“电影特别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相信全世界也会特别欣赏在这里展开一些电影专业性的活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