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读书

幸福的方法——《哈佛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98人  乐得其说

两天读完原哈佛大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写的《哈佛幸福的方法》实践版,泰勒把抽象的哲学问题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实践版手册,帮助我理清了一条线,幸福的人生究竟是什么,该怎样设立人生目标以及方法是什么,现实且经典!

幸福的方法——《哈佛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1.幸福的人生不是“做到某件事”就能幸福。

人往往会被所谓“ 做到某件事就能幸福” 的“ 幸福神话” 所束缚。努力是勤勉还是徒劳?

罗伯特· S. 卡 普兰(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在职业的进修道路上就如同在一台跑步机上不停的奔跑,不断参加考试去努力提升自己,当有一天他深陷到一种无助的焦虑当中,扑掉桌上所有的书然后大哭后,他说: 当这时我才发现,“ 努力” 其实分为两种: 那就是“勤勉” 与“徒劳”。

勤勉是指真心追求“有意义的目标”, 只要努力就能变得更为幸福。 相对的, 徒劳则是指以外部标准和社会性比较为基础制定的目标, 越是努力越是疲惫。如果你在为某个目标奋斗时感受不到幸福的话, 那也许就只是“徒劳”。我们必须尽早注意到这一点, 因为当我们注意到之后, 才能尽快改变目标。

这句话深深点醒了我,突然觉得,自己无缘无故地从奋战中停止是一种心灵的修复。而这场奋战来自于春节七大姑八大姨将我卷入一种由薪酬的比较所带来的激励和评价之中,让我感觉挫败感,于是又激励我选择一场很难的考试,超越高薪变成了我勤奋的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突然陷入到无法自拔的境地,无助焦虑乃至厌倦失望,挣扎和恐惧紧紧束缚了我,这场考试我一点也不感觉幸福,相反,我感觉到的是耽误时间,就是徒劳。(虽然如此,已经开始还是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努力的过程毕竟是有收获的。)

当我们没有目标的时候,就容易定义一个做到某件事就能幸福。攀比心也会加强自己目标的制定,挣到多少钱就幸福,买什么样的房,坐什么样的车,通过什么样牛逼的考试,上什么样的名牌大学,去什么样的牛逼的企业就职。而其中很多让人看起来羡慕的事是很难做到的,于是慢慢的那些标准就成了幸福的标志。但哈佛毕业生每年的聚会,这些对他们这个层次的精英来说很快就做到了,可是他们并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等到真正做的时候,其实很快就会陷入到新一轮的空虚当中,于是继续找一件事,如此循环往复,而且开始几年的同学会,都是成功和财富的人生榜样,越到后面,他们的人生都发生很多戏剧性的转变,甚至陷入到更多的危机当中。我自己就如同卡普兰一样,在职业的跑步机上不停地参加考试,我真的能够体会到他把所有的书都扔到地上然后大哭的心情,是一种对幸福的绝望。

幸福在哪里?

只考虑自己的不幸与问题, 却忘记了对他人的帮助与奉献。 一味考虑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欲求和对自己而言必要 的 东西。 我最终发现, 我不幸的原因就是这种完全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幸福藏在人与人相互的奉献之中, 这是不可动摇的真理”。

所谓幸福, 即为充满喜悦, 能感受到人生意义的经验。

幸福不是成功的结果, 它将比成功先行所以作者提议的人生战略首先是将幸福作为目标。因为幸福的人生产性更高。


克里斯汀生说过:“ 职业选择的成功不过是达成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 听过这句 话后, 我们是否应该再次扪心自问, 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呢?

2.与灵魂工作相遇

01拼起你的人生蓝图

我们往往习惯于做自己“ 擅长的事” 而非“ 想做的事”。 职业规划就像拼图一样。 将名为经验的碎片组合起来构筑人生, 在尝试各种新碎片的错误拼组之后, 一点点地描绘出人生这个作品。 之前的碎片累积也会影响之后的碎片选择,之后的碎片选择则会改变之前的碎片累积,从而进一步改变人生。 最重要的是, 我们以自己的意志选择新碎片, 一步步地创造或改变人生。不应只追求一个碎片, 如果不考虑该碎片会对整体 产生怎样的影响则一定会产生问题。

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 希望过怎样的人生, 以这种思维去选择碎片才是重点。 若非如此, 可能就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要找到天职,扪心自问,找出“ 没有它就无法活下去的东西”。 所以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用这种声音引导自己找到天职。

梁宁的产品思维课里讲过,乔布斯在工作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往往达到了近似变态的程度,所以经常对着属下发火 。那不是因为谁逼他这样,那是因为他受不了。梁宁的妈妈去梁宁家里,看到凌乱的房间,连休息一下都不肯,一至到收拾得窗明几净,茶几上摆好果盘为止,那也是因为她受不了。从这意义上来说,乔布斯和她的妈妈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要找到那件能让你不厌其烦地做下去的事,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我就是喜欢写作,喜欢码字,如果写出一篇好文章,赢得了赞许,哪怕没有一分钱,也觉得幸福来临。在这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检视、修改,用挑剔的眼光去判断,不惜删除码了很久的字,我想,这也是我的一个天分所在。

方法:以终为始。一个震撼小片:想象一下你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等到去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葬礼是你的葬礼。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的一生已经不经意间结束,那时候你希望看到别人如何评价你的?

思考在葬礼上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思考“ 在人生结束时想成为怎样的人, 想留下什么”。 考虑这一点似乎会促进 紧迫感, 并且“ 既然已经看到 了终点, 那么按部就班地找到通往终点的道路, 就能享受幸福的人生了。


02 方法——不厌其烦的反复尝试

要邂逅灵魂工作, 必须在自省和反复进行错误尝试的过程中弄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真正的可能性是通过行动来发现的。 —— 埃 米 尼亚· 伊 瓦 拉( 哈佛 大学 原 讲师)

尝试

伊瓦拉建议“在实际理解自己的本质之前,与其专注于内在,不如先实际进行尝试”。也就是说“ 通过积累经验得到他人认可, 逐步弄清自己想要什么”。因为通过职业人生会一点点地自然地改变自我, 所以可能本人都很难察觉到这一变化。另一方面, 人们有时也会陷入无法从想要改变 的切实愿望中逃离的状况,只顾考虑问题, 却不着手于行动。

“ 尝试” 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观望性尝试” 阶段, 然后是“确认性尝试” 阶段。前者是为了抓住感觉, 所以 一般用于收集业界情报和企业情报,或者积累人脉, 或者向专家学习。并且需要自问自答, 自己是否有兴趣?是否工作顺利?是否能得到所需收入?一旦从多个选项中决定 优先顺序之后, 就进入“ 确认性尝试” 阶段。 如果观望性尝试时间拖长的话, 就会对变化产生防卫, 周围的人也会怀疑你是否真心, 因此在 恰当的时机进入下一阶段才是更好的手段。

注意:伊瓦拉认为在这种时期“由于自我形象不止一种, 所以不要急于替换当前身份, 将其当做职业规划改变的过渡期, 一点点地修正所有可能性”。

原则:但要邂逅灵魂工作, 重点则是应当观察自己是否心动, 是否有激动之情, 并迎合自己的动机和热情。

另外,目标不是只有一个,能长时间持续成功, 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必须得有多个目标。

——注:本书的建议是在你能够维持最低的生存保障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幸福的方法。


以上是我整理出来的精华。中间穿插了我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根据我过去的读书经验,有相似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其中借鉴了《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和梁宁的产品思维课,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焦虑,那我想这个是最好的料。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内心一直在产生心流,也就是回答了我很多的心声。幸福的方法说起来好像很难,好像和金钱和成功有关,可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幸福。在做事的过程中,就隐藏着幸福等你发现,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在现实中的我,从来不曾动过自己的职业,因为恐惧深深地抓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就像是吴伯凡老师所说,恐惧就像是一个病毒,一旦感染了,就会破坏掉人的操作系统。问题不可能从同一个思路中得到解决,只有掉进谷底,恐惧才会消失。病毒就是在掉入谷底的那一刻得以被查杀。这也是说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没有绝望过,怎么会有机会看到希望。恐惧是认知的天敌。只有绝望疗法,才能够让我们重装操作系统,重新开启新的模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