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三年后再教《我的战友邱少云》

2024-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儿迎风飞扬

也许是对这一篇有深刻的印象,或是我更喜欢课堂上的朗读,于是,作为新教师过关课,我再教《我的战友邱少云》。

01清晰与不清晰之间

紧扣语文要素,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围绕两个主问题,设计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英雄,青山埋忠骨”。通过整体感知,抓时间词理清文章思路,提炼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任务二:“悟英雄,烈火中永生”。设置两个活动。活动一,聚焦描写,感受英雄形象。活动二,环境铺垫,理解英雄选择。

任务三:“赞英雄,精神永留存”。设置两个活动。活动一,引入资料,思辨表达。活动二,结合要素,创意表达。

和三年前的展示课相比,设计思路愈加清晰。但清晰的背后,更多不清晰浮出水面。在“任务一”抓时间词时,学生说出“整整一夜”、“半个多钟头”,学生对时间节点的把握是模糊的,这是我在预设中忽视的。在“任务二活动一”中,“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细节的句子,想一想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战士,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一旁。”学生只找到第13自然段对邱少云的正面描写。这是自然的。如果从题目入手,依据阅读提示,以“我”的视角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学生会迅速找到第12自然段。因问题不够精准,学生自然无头绪。

02真实与不真实之间

这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现在正在学习第一单元,需要快速跳到第二单元。时间紧迫,我调整教学进度,为了做好铺垫,先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点面结合写场面”,即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相结合”,而《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整体场景与局部描写相结合。

在“任务三活动一”中,“邱少云身上的这种精神,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会是什么?”一学生回答,“我觉得是不怕牺牲,邱少云是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盲目调整,脱离时代背景,注定一开始便是失败的。

2022版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什么?本单元的主题是“革命岁月”,课文均为革命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需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如以搭建“红色革命纪念馆”为大主题情境,以打造“红色有声厅”、“红色物件厅”、“红色书法厅”为大任务背景推动,前后整合,左右贯通,通过搜集相关图片与视频等资料,与学生共同梳理时间脉络,让学生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

03轻松与不轻松之间

何捷老师在《要让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请先深度备课》中说,“深度学习要去除花样繁多的形式,而在思维层面上不断的产生关联、拓展、变式;在学习经验方面,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获得、历练;在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主动总结、提炼、迁移。最终,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检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

一节课,学生在思维层面产生哪些关联与拓展?在学习经验方面获得哪些历练与提升?在学习方法方面积累哪些知识与技能?这是我在备课中,需要更多关注的。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未来,备课有方寸。轻松的背后,是深度备课。距离深度备课,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不断试错,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三年后再教,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却有了不同的心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