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朱熹论心正

2023-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问题54:人心本来就是应事起意,《大学》第七章传文却说,有所喜怒忧惧,心便不得其正。难道心比如槁木不复生、死灰不复燃,才是心正吗?

朱夫子答:

人的本心湛然虚明,像镜子一样空无一物(如鑑之空),像杆秤一样平衡(如衡之平),作为有形之体的主宰,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

同时我们的喜怒忧惧是随着我们的感觉而反应出来的,表示好恶的一举一动也是因事而起的自然反应,这些都是人心之用,不可能没有。

(乐德乐按:以上朱熹讲的是心的静与动两种状态,也就是未发和已发。)

所以,当没有感官刺激的时候,人心至虚至静,可以说是鑑空衡平之体,所以没有得失的问题需要讨论。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情绪行为应对是合乎理的,这就是鑑空衡平的发用,心之体用贯通没有障碍。但是,如果对所遇之事认识不到位,则应对就可能出现偏差,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那么喜怒忧惧一定会动摇心的本体,心体之用便不正了。

(乐德乐按:以上这段是讲已发的两种情况:发而中节、发而不中。)

传文作者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人心因事而发便是不正了,因此一定要心如死灰、形如槁木,才算心正。

本心虚灵,乃是身体行为的主宰,如果心是正的,并且没有被蒙蔽(原文“苟得其正而无不在是”),那么我们的耳目口鼻、四肢百骸等无不听命于本心而作出相应的反应,那么无论动静语默、出入起居,自然而然就会无不合于理。

反之,我们的身体在这里,本心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血有肉的欲望之躯没有了管控,这时想不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想不和人搭讪,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乐德乐按:关于动静语默、出入起居的法度,孔子有“四勿之教”,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人常以“视听言动”来总括人的各种行为。但孔子说的是“礼”,朱熹把它改成了“理”,这个有很大的区别,即使说“礼”和“理”同属一个东西,但“理”为先天,“礼”为后天。显然朱熹的格物穷理学说是建立在先天之理的基础上的。)

孔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孟子说“求其放心”、“从其大体”,都是讲要不失本心。所以,学者怎么可以不深念圣人的教诲,时时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呢?

《大学》原文和朱熹的解释,都只是讲了什么是心正,什么是心不正,都没有讲如何心正。因此只能名之“论心正”,而不能说“论正心”。

----《我读大学5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