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四:跟着孔子学孝德

2023-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居居居士

 

人是万物之灵长。⑴孝养父母,照顾鳏寡孤茕,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文明的象征。动物若不能自食其力,就只能老死,或被掠食。善待下一代,绝大多数禽兽也能做到。而孝养父母,却只有人类能够做到。孝悌是一种“德”,更是一种“得”。

孔子认为:孝是“至德要道”,能够用来治理天下,收到“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奇效。这是因为,孝养父辈有利于传承人类文明,有利于个体融入社会,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的“文献”,指的是典籍和贤良的老成人。上古时期,文字词汇不足,典籍更加稀缺。贤良的老成人就成为文明传播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孝养父母就是存续文明的火种。

上古冰川时期,人类需要猎杀猛玛象这样的大型动物,必须合作才可以完成任务;大洪水时期,人类需要组织起来,才可以疏通水道,战胜洪水;农耕时期,华夏先民必须团结一致,才可以抗击游牧民族。单体的人,必须完成社会化,才能生存和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家庭化,就是孝悌。从这个意义上讲,孝养父母有利于个人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

智慧的中华先民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把“孝”当作推举干部的首要条件,把那些“有孝心又有孝能”的人推举出来,治理天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都是很好的例证。⑵察举制可以把方正贤良之士直接推送到权利的核心区域,这种不拘一格提拔干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时期。因此,孔子强调:“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⑶在孔子眼里,只要有德有能,就不会被埋没。

季桓子看中了至孝的闵子骞,请他到费邑当地方长官,闵子骞却说:“好好地替我辞掉这个官职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 ⑸闵子骞淡泊名利,无意仕途。后来,在孔子的劝说下,勉强到费邑当了地方官,他把费邑治理的很好,颇有政绩。

子贡请教怎样才称得上“士”。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要做自己的主宰,做不到就引以为耻;出使别国,很好地完成君主交给的使命,是第一等的。本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顺,乡亲们都称赞他敬爱兄长,是第二等的。说话一定算数,办事一定坚决果敢,尽管是一个浅薄固执的小人物,是第三等。” ⑹在孔子眼中,做到“孝悌”,就算做“士”。

《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讲究孝道,可以让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⑺有机会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但是,人生有遇不遇之说,并非所有的圣贤都有机会居于高位。如果不能立功扬名。那么,也不必懊恼。《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用心用敬时间久了,人的气质就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是的,大孝之人拥有“孔颜之乐”,又何必出人头地?

【注释】⑴《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⑵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见《论语》4.14。参考译文如下:孔子说:“别怕没地位,要怕没真本领立足于世;别怕默默无闻,要追求能够名扬四海的真才实学。”

⑷三桓。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⑸见《论语》6.9。原文是: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⑹见《论语》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⑺见《论语》14.4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