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的普洱茶膏——沉淀在岁月中的养生文化

2023-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太阳的梦想

朋友送了一瓶“鸿运当头”的茶膏,小巧精致的瓷瓶,典型的中国红,煞是好看。冲泡茶膏大都先放茶膏,后冲水,“红运当头”是上投茶,先倒水,后放茶膏,膏体轻盈,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红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画面感极强,还没喝就有一种心醉的冲动。

茶膏是普洱茶的一种,有生茶膏和熟茶膏之分。生茶膏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低温萃取和低温干燥的方式分离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再将茶汁加工成的一种固态速溶茶。熟茶膏是普洱熟茶用同样工艺加工而成。新制的生茶膏外形色泽呈黑色且光亮如漆,经过一定时间后膏体表面呈白霜状,时间越长白霜越明显。茶膏变质,膏体表面呈现灰色。

茶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采、蒸、捣、拍、焙、穿、封的蒸青饼茶制作工艺,将茶叶中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附着在茶叶之间,在茶饼表面氧化后形成皱纹状,这就是“畏流其膏”、“油膏其面”、“出膏者光,含膏者皱”。这种膏不是制作的茶膏,只是茶汁溢出的膏化现象。膏化一度成为唐代龙团凤饼的追求,并渗入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等香料,异化成了一种“鸡尾茶”。唐代张舜民《画墁录》中的“贞元中常兖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谓研膏茶”,才是真正意义的茶膏。五代十国,有了茶膏的称呼,清吴任臣《十国春秋》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茶膏首次成为皇家贡品。宋人则采用榨取工艺,将茶蒸熟,“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茶膏彻底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成了茶中珍品。

明太祖朱元璋对制茶业越来越走向异化深恶痛绝,1391年下令“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茶膏随之销声匿迹。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茶叶危机,让蒸青饼茶制作传承几近断绝,只有边地的云南普洱茶在浩劫中幸免于难,在外观形态和工艺制法上继承了唐宋制茶精髓,形成了完整的制茶体系,从而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茶类。

大清时期茶膏重新出现,云南土司借鉴中药熬膏的思路,采用大锅熬制法,茶叶反复煎熬成的茶汤,经挤压过滤继续煎熬,浓缩还原为稠状物质即茶膏。茶膏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深受西藏上层人士的青睐,很多寺院纷纷自建制茶车间熬制茶膏,作为寺院专供。雍正十年(1729年),茶膏再次定为贡品,作为“八色贡茶”之一。茶膏贡品有两种,一种供皇帝专用,雕龙画凤的木盒子用黄绸缎包裹;一种分送内府官员及六部堂官饮用,普通木盒包裹的是红绸缎。

乾隆年间,清宫建立御茶房,借鉴宋代榨取工艺,采用云南绿茶低温榨汁、分层析出、低温干燥的方法制作茶膏,已有现代生物工程“低温萃取,低温成膏”工艺的雏形。御制茶膏品质优,汤色红浓艳丽,呈玫瑰红或宝石红,滋味浓郁厚重,口感鲜醇润滑,开水冲泡即时溶开,品质明显优于地方上贡的茶膏。

辛亥革命后,宫廷御制茶膏工艺失传,土法熬制茶膏工艺在民间得以传承。本世纪初,普洱茶人破译与复原清代宫廷御制茶膏工艺,采用先进生物科技手段,成功从云南晒青毛料中分离了普洱茶后发酵所独有的菌群,通过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实现了普洱茶膏的规模化生产,普洱茶膏制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茶膏,性味甘,苦,凉。归心,胃,肺经。功能,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烦热口渴,(治)舌糜,口臭,喉痹。”普洱茶膏首次被确认具有治疗疾病的效果。普洱茶膏内含的茶多酚、多糖、色素、咖啡碱、茶氨酸集合成有机整体,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和改善微循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等保健功能,被誉为“茶中黄金”。

相较于普洱茶,普洱茶膏冲泡简洁方便,一克普洱茶膏可溶于500~800毫升水中,品饮者依饮茶浓淡习惯而投入具体数量。普洱茶一山一味、百山千味,温度差异下普洱茶析出不同的芳香物质,原料和拼配工艺不同更是让香气千变万化。源于普洱茶的普洱茶膏,味道和口感都优于同年份的普洱茶,茶汤色泽红艳明亮,滋味厚重醇润顺滑,层次丰富,生津回甘,显现沉香(中药香),虽不是老茶,却有品饮老茶的感觉,饮后令人心旷神怡。

普洱茶膏,这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越来越受到茶友的喜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