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UX 状况 | 荐文 #2018 #50
以下是我在上周读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也许你也会喜欢。
🗞 荐文
《The State of UX in 2019》
作者:UX Collective
不是哪种 UI 会更流行的报告,而是用户体验设计上一些重大问题的归总和提醒,例如,当我们谈用户体验的时候,是不是还只停留在屏幕内「能点一下就不要点两下」的思考,而忽略了人们需要越来越多屏幕之外的时光?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The Long Game》
作者:Farnam Street
大多数人都难以抵抗眼前的诱惑,而那些懂得延后即时满足感,愿意放长线钓大鱼的人往往赚得金箔满盆。这样的总结似乎有些俗气,但就是这样子。
《Emoji 有版权吗?》
作者:刘英滕
Emoji 的 Unicode 是大家的,但不同厂商绘制的 Emoji 却有版权归属。这不,我们上星期的一个海外推广活动就因为不小心用了一个 Facebook 的 Emoji 而被告侵权了。也不得不服他们的版权意识。
《5G 会让房价下降吗?》
作者:大象公会
5G 时代网速巨快,可以想象那时的远程协作效率会翻倍,搞个视频会议也能像面对面一样高效,由此,年轻人不必扎堆大城市了,在三四线城市办公就行,而大城市的房价也因此下降。
《闷声发大财,中国 App 出海编年史及方法论》
作者:知白
原来从初代 iPhone 发布,中国队就开始出海了……
💡 有意思
○ 继开源团队管理手册后,Basecamp 团队又把他们的产品条款、隐私政策、退款政策等内容 开源到 GitHub 了!也就是说,你可以协作完善各项条款,也可以 Fork 下来改成适合自己产品的条款。不愧是我的偶像团队。
○ 有些机械键盘是无刻印的,而落格输入法也提供了无刻方案,逼格满满。

○ 用 iPhone 系统输入法在浏览器地址栏中打字时,长按句号键会出现常用域名后缀。
○ 屏幕之外的 UX 小细节更让人着迷。在「芳叔」买了蛋挞,发现每个蛋挞槽旁边都有两个小槽,方便手指插入夹起蛋挞。

○ 就像在寿司店看寿司师傅捏寿司也是吃寿司的一种乐趣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餐厅也愿意把厨房开放出来给客人观赏,而客人也越来越愿意为此额外付费。

○ 一个朴素却实用的命名:

🤔 反思
来自《How To Stop 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
Our devices provide plenty of benefits. But were often really bad about balancing that with the costs in an optimal way. Social media can make us happy but face-to-face time makes us happier and one usually com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But social media is more convenient. So we dont make the best choice; we make the easy choice.
🥤 碎碎念
团队成员在群里面发表想法,一定记得给予反馈。为什么?首先,那也许是她/他犹豫了半天才鼓起勇气发出来的话。无人搭理的那种感觉很微妙,就好像一个人自作多情。对新人来说更是如此。倘若没有得到较好的反馈,也许以后她/他就不愿这么主动发表了。
一对一沟通也同理。我有过这样的体验:给 Leader 写了一封邮件表达一个想法,迟迟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当面追问,他说看到了,认为优先级较低,所以没回复。要事第一当然可以理解,但我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对,我还不够大度),并视之为一个反面教材。原因很简单,那是我犹豫了半天才鼓足勇气才表达的想法,起码有个反馈,告知我已经看到、可以何时详细回复或当面沟通吧?
用户反馈也同理。不同的是,有时候面对大量的、不同来源渠道的用户反馈,出于工作量的考虑,我们得挑着来回复。例如 Play Store 的反馈,我会要求客服同事回复 3 星以下的用户评价,对于 4 星 5 星的,则视评价质量本身来定夺。
有句话说:「We don’t stop being human when we go online」,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对用户,反馈,尤其是及时反馈,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有些团队讲究信息透明(肯定也只可能是部分信息透明),但为什么要透明?有些人只管干好自己的活儿,对于公司愿景、战略等等充耳不闻。但一定也有些人——不管她/他是什么岗位——会对此感兴趣,爱思考,敢承担,信息透明便是让这些人发挥的必要条件。
🗂 往期荐文可在 这里 翻阅。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uildFor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