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重新解释历史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这是吴思先生的话。我不才,不敢谈解释,只想重新叙述历史,以面向大众的方式,俗称通俗历史。
“通俗工作并不是多么简单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深度是搞不好的。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浅薄,而是既有充实、正确的内容,又要能看得懂。写通俗读物,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既要能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水平,又要在文字上表述上能够准确、生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写通俗读物比写专门的文章还要难,绝不可轻看。”
这么有水平话当然不是出于我口,而是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对于通俗历史的看法。这里我不过是借鉴,因为老先生的话我深以为然并成为我在写作时的原则,作为一个专攻历史的学生,我不太想把自己的通俗历史和现在市面流行的大多数打着“通俗历史”的作品混淆一谈,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充其量就是“史话”“戏说”类作品并非我认为的通俗历史作品。
本书主要叙述历史本身,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学术和个人的思考分析,想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站在一个后人的角度不受任何立场的影响去相对客观公正的看待这段历史,这一方面是我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另一方面自己深受年鉴学派布洛赫先生那句“长期以来,史学家就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死人任情褒贬。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有十分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前辈判定是非善恶吗?”
在本书中,好人很少坏人也很少,大多都是不好不坏时好时坏的人物,如果说黑白对立的话,那本书的主色调应该是灰色,一种“灰色史观”吧。
在写作时,我参考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一一列出未免有装x之嫌,而且对于一个将要考研的专业学生来说也深知何为真正阅读历史文献,每当看到有人洋洋洒洒列出很多参考历史文献的时候,心中除了钦佩之外更多的是出于专业的狐疑,可能难免文人相轻之陋习,更多的是自惭形秽。
本书不是学术著作,本人也没有如各位同行看过那么多的相关资料,且因为年龄、阅历、专业积累、知识水平等问题,或许几年后自己回头看也难免笑自己的年少轻狂略带“中二”,但就专业角度这是无法避免的,就我本身认知通俗史属于“专业学术好的不会搞通俗,会搞通俗的专业学术又不行”,属于武侠小说里的内外兼修,而我这个学术入门还算有点积累外带草根通俗气息的“半吊子”正好。
就我本人而言,我是个谨慎有余的人,还是双鱼座,通常就是不太自信。写书亦是如此,每瓶颈难处之时,难免自我怀疑乃至自我否定。这时候的我往往就会翻翻同类通俗历史作品,一来是为了找寻我未知的史料史实,二是为了找寻自信,证明自己不是最差的。
结果往往是,史料很少找到,自信却找到很多,感慨市场经济繁荣同时也有遗憾,劣币驱逐良币,通俗史的负面影响多来源于此。
学界对于是否拥有真正客观的历史一直争论不休,因其受到统治阶级、时代环境、立场、写作者个人主观感情等影响,“客观”只是相对的,本书亦是如此,如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天人”指学术界的前辈先生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积累,“古今”指的是在本书之前的各种资料,除了学术资料还有各类来自网络的、同行的、正史野史的资料等,将这二者予以糅合,再以幽默、通俗的文字加以呈现,其中有些我个人的主观思考,最后成为“一家之言”。
读书是为了宽容的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性。这是梁文道先生的话我加以修改,而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梁文道老师这样五花八门去阅读各式各类的书,那么我们想要认识人性认识世界不妨先从历史开始。
如果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您对于宽容认识世界、宽容看待历史、宽容理解人性有一点点的小收获,甚至还可以有其他方面的受益,我惶恐不安,心中窃喜,自觉有了一些功德;如果没有以上,您觉得这本书起码对得起您的购买,对得起您花费时间、精力、信任的阅读,对我而言也已足够。
读书是为了不糊涂,而我无论读书还是写书都很糊涂,不敢遑论人生的我在目前的人生则更加糊涂,或许以后可以没那么糊涂,或许这一生都会继续糊涂下去,人嘛,何必那么清醒,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糊涂也不是多么糟糕的选择,况且以大多数人的庸碌糊涂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本书中的谬误您如果发现敬请指出也请见谅,毕竟我除糊涂还能力一般水平有限,这主要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有一点自己小心思下的小借口。
2018.4.20 10:54
某校图书馆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