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划为行为方式之一的语言表达,你可曾深入研究过?
我们每天都在与自己所处圈子中的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但有谁关注过人们的表达风格吗?
最近有幸读到了《语言风格的秘密》一书,其作者既担任着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系主任一职,又是表达性书写的创始人。
作者詹姆斯·彭尼贝克作为一名语言分析专家,他将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出现的语言习惯、风格中的功能词全部拆解、分析后,才得出“语言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份详尽的报告,即我提到的这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bad205b5a84087c4.jpg)
01 语言分析与研究的发端
书中主要分析的功能词包括人称代词、介词、冠词等,语言分析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日常用语中的功能词都分门别类,比如哪些词被视为愤怒、哪些词象征着认知等。
再将要分析的文件(电子邮件、匿名信、文章、博文、信息等由文字组成的文件)上传至计算机语言分析软件(早在1991年,作者便与研究生玛莎用三周时间开发出了第一版关于“语言获得和词汇计数”的程序,英文简写为LIWC),并以此来分析执笔人的语言风格、表达习惯,通常计算机对执笔人性格特征的分析的准确率极其高,它甚至会超过人们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25ab41c3b669666d.jpg)
之所以在这要介绍语言分析的发端,是因为整本书中作者对所有案例的分析都是以计算机对功能词的准确区分作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的。
语言分析实际上可以被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泛,这项技术可以分析匿名信、勒索信、私人信件、推荐信、电子邮件、演讲稿以及工作简历等。只不过目前除了真正做语言分析的研究者之外,还没能被广泛应用而已。
02 谎言是可识别的
语言就是人们思维外化的方式之一,虽说语言在表达上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但是虚假的语言也一定能够被功能词的使用方式所出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81f9817310b357fd.jpg)
比如,当一个人在说谎时,为了表现出自己的真诚,他一定会过度运用一些能够证明自己真诚的词汇,通常一个真正真诚的人却不需要刻意表现什么,只要把他经历过的事件以及事件带给他怎样的感受都表达清楚就够了。他们谈话的重点就是事件及感受,根本没有隐藏或转移某些目标的用词。
因此当人们认为有些心思缜密的人是可以在语言表达上做到滴水不漏的,这其实并不可信,因为通过语言分析专家对一个人完整的一段表达做出的分析,就能辨别出这个人是否在说谎。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17d2cc3c51c1cb8f.jpg)
这让我回想起,我在之前做招聘时就发现不少求职者的简历都写得很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但是关于项目经验(业绩)那一栏却总是不够深入,都只是些泛泛的描述,而读完这本书之后,再来思考这件事就非常有趣了,这说明他们并非有意把简历写得如此清晰简洁,而是他们参与项目的深入程度不足以让他们做出可圈可点的成绩,或是他们在这些项目上根本就没做出什么成就。只是为在争取职位时必须要写点能拿的出来的项目,才出此下策而已。
03 任何行为的呈现背后一定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动机
看似本书的作者一直在分析书面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上的表达,措辞的选择并不会影响人们思维的呈现方式、或表达背后的动机。
不论你在与人沟通时习惯于发语音,还是文字,表达上的严谨或不严谨都没关系,因为辨别力强的人总能看透你在说些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3784474e96a5636b.jpg)
其实任何表达都是在与人沟通,然而人们常常会因为过度关注沟通技巧而忽视语言本身的重要性,或者说我们从未注意过自己说出的每句话带着怎样的风格特点。
市面上关于沟通方面的书籍并不少见,两年前我也买过其中的几本,但令我失望的是,在我购买的为数不多的关于沟通方面的书籍中,却发现了不同的书中结构框架及案例都有几分相似,我也无暇再去分辨究竟哪本书才是“正牌”,从那之后,我几乎没有再对任何沟通类的书籍提起兴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73739ad4ef3d5599.jpg)
而这本《语言风格的秘密》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沟通及表达的意义。不得不说本书严谨的表达、清晰的逻辑与极具说服力的案例分析,让人即便在阅读专业解析的部分时也依然能够保持超高的兴奋度及专注力。
04 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作者曾用他们自主研发的电脑程序对9·11事件发生前后的7万多条博文进行了语言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事件发生后最初几天人们会使用大量的与消极情绪相关的词汇进行表达,而10天后人们使用的积极情绪词汇量便会高于事件发生之前,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后的5、6天,人们便开始使用大量的认知词汇进行表达。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ff44e0722c85f24f.jpg)
这说明在遭遇重大事件后,使人们快速从消极情绪中复原的真正力量来自于认知的提升。
对比我们身边的生活,你会发现,能够在经历过糟糕的事件后,保持回溯事件、自我反思且能够意识到本质问题的人,才会得到成长。
也就是说一味沉浸在消极情绪中,却不对事件进行思考的人是无法得到修复的。
我还想多说一句,人们总是想要为自己的遭遇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是为已经发生的意外事件寻找责任人,这种做法只是他们无法接受某些事件的发生才会做出的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514371f19b6f6a75.jpg)
这种过度自我保护,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会真的对他们形成保护,而是令他们的思维越来越偏见化。
当某件事找不到合理解释时,他们便会陷入不断寻求答案、却始终毫无头绪的状态中,那时对这件事的执拗心态将会打乱他们原本的生活节奏,而抑郁的症状也会随之而来。
05 语言会“出卖”你的地位
一场沟通中的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也会呈现出完全令人意想不到的状态。
作者认为:“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很快显示出地位,尤其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和‘你’。与大部分人认为的正好相反,地位高的人比地位较低的人使用‘我们’和‘你们’的频率更高。而且地位低的人过度使用‘我’。”
这大概取决于地位低的人习惯于使用那些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表达方式,同时他们的地位与自己需要负责的事务又脱不了干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b089157dc7ea7360.jpg)
通常地位高的人需要操劳及关注的事务及人员总是更加繁杂,因此他们深知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包括了关注他人的举动。
而地位较低的人却不必为过多的人或事付出精力及时间,那么可想而知,在表达上也必然如此,他们关注自己的机会更多,自然就会把以自我为圆点展开一切讨论。
有些人所处的位置很高,但他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却未必如此。而这一点通过语言分析,就完全能够捕捉到精髓所在。过于自我的人因为无暇顾及他人,因此在沟通中总是会用到大量的“我”,以此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重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72ad4b377bb1324c.jpg)
这就可以对比一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他们总是喜欢制造话题,并且对别人提出的讨论总是不感兴趣,说起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却总是滔滔不绝,一点也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其实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如何,有时指的就是他是否具备全局观,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把“自我”放下。
06 最后
这本书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语言的魅力及力量,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每一次表达。除了《语言风格的秘密》之外,作者还出版过另外一本关于表达类的书,叫做《书写的疗愈力量》,我之前也为有过抑郁症状(非抑郁症)的书友推荐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同一阶段连续阅读一下这两本书,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