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10000小时定律的水土不服
匿名粉丝配图,衷心感谢一位老医师兴致勃勃的与我谈完了本文的话题,然后……
老医师:你说的很对,但我一点也不担心。
我:为啥?
老医师:我马上就要退休了……
文/李少加
这阵子的人机大战算是为大众狠狠地普及了一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纵观历史,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反应总是过于偏激:要么过度轻视,要么过份恐惧甚至狙杀。
前者成就了福特的汽车产业、比尔盖茨的软件帝国、马云的阿里巴巴等;
后者在近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最典型如共享经济的Uber、Airbnb在最初崛起时在全球不同地域都遭遇过一定程度的抵制封杀。
对于人工智能,兴许是好莱坞科幻大片常年的渲染,在人机大战的导火线下,相当比例的公众开始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与我们抢饭碗的问题。
关于这点,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必定会消化掉社会中相当部分的工作岗位(不然发明它们干嘛呢),但是,它承担的是人类思维并不擅长的也不乐意做的工作,例如重复的、在恶劣环境下的体力活,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自然能够做其他更好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这是社会的进步。
但,本能的危机意识提醒我不断自问:真的如此么?宏观的角度来看,貌似正确,例如工业革命不但没有革了社会劳动力的命,相反还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但就个体而言,真的如此乐观么?(突然意识到自己居然能同时兼容高度危机感跟盲目乐观两种相斥的属性…)
屏幕前部分读者开始嘀咕:目前说的内容跟10000小时定律有半毛钱关系啊……
alright,here comes our topic.
10000小时定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最初是由美国的成功学作家提出,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人专注于某个领域10000小时,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本文讨论的焦点不在于究竟普通人花10000小时能否成为专家;恰恰相反,不怕成不了专家,就怕我们花了十年成了专家而社会已经不需要你了。
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它就特别擅于快速学习,而如果很不幸,你下定决心投入的领域跟它的商业化道路重合了,那么,个人强烈建议:请保留至少一半的精力资源投入其他领域。
那么,未来我们应当规避这些领域?
我们观察下,人工智能,哪怕是低级别智能,它们都擅长:海量数据的存储、搜索、匹配识别……还有很重要一点,它不谈恋爱不需要休息。
换句话说,你若按照上述规则与之进行长跑比赛,它能在原地冷笑着等你跑了9999小时之后,瞬间破碎你抵达终点的光荣与梦想。
按照机器算法擅长的领域,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在可见的未来,会受10000小时定律伤害的专业领域有:
重灾区一:依赖经验、数据统计(案例)、数据分析的领域
躺枪职业:(非外科)医生、律师
医生/律师:这两者应该是最需要时间成长同时也是受伤最深的两个领域。事实上Google在几年前就已经做过智能诊断的非商业化试验了,诊断结果准确度极高。
其实不难理解,我们说医生越老越值钱很大原因是因为老医师见多识广,面对病人的大部分症状都能跟以往的病例中进行匹配……而这些正是机器的强项,数据库、搜索、匹配、按照可能性的百分比从高到低列出诊断结果。
可见,高收入与安全度并不成正比。高收入的转行成本反而会成为束缚。
重灾区二:逻辑性强、模板化强的领域
躺枪职业:小编、程序猿
编辑:前几天韩国的一篇报道:“写稿机器人上岗:仅用0.3秒完成一篇新闻稿”……有兴趣者可自行搜索,此处无需多说了。不过,对于原创型、擅长深度写作的编辑,这反而是福音,因为你们的身价因此得以提升。
程序猿 & 程序猿鼓励师:讽刺的是,虽说虎毒不食子,工程师们孕育了人工智能,但它们偏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程序本身恰恰是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根据需要的业务模型自动输出程序语言、或者依据算法本身不断进行自我调试、优化。不具备道德情感思想的它,抢饭碗时可完全不会手下留情哦。
至于程序猿鼓励师……机器人不需要恋爱,谢谢你。
重灾区三:重复性、规范性很强的领域
躺枪职业:客服、司机、各类技师、翻译等
客服:特指客户不在意你脸色的客服,所以,面带笑容高颜值的空姐们依然是安全的。因为人工智能并不擅长与人互动,它没有感情,它不需要恋爱。至于其它客服,如银行、呼叫中心……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现在已经出现机器取代人工的情况了。
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及相应交通协议的进一步成熟,机器人司机或类似的技师将完全接替这类工作岗位。它们不喝酒、不犯困、没有情绪化,这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
当然,上述提到的职业危机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马上发生。
必须郑重说明,笔者从未否认过10000小时定律不切实际,而是需要避开雷区找对方向。
下面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哪些领域在未来更值得我们全心投入?
我的答案很明确:人类思维的优势领域——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人际交往(情感)相关。
我们之所以不必恐惧人工智能,很大原因正是因为人类是星球上目前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智能生物,而自我意识的延伸:情感、想象力、创造力、追求意义、自省……这些领域在人脑意识研究中暂时还是一个很大的谜团,没能解码,意味着高门槛。
可见,最具价值的事物必然具有如下特征:极具人性创造力的、能形成门槛的、独一无二的、高度人格化的、不容易复制的,找准这样的领域投入10000小时成为专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未来我认为都是值得的。
(这个答案居然从另一角度支持了我之前的文章《评估工作内在价值的简易方法》的观点)
这类领域包括:新商业需求开发(投资商)、艺术创造相关、各类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创新模式、以及需要高度人性关怀的服务领域(别被好莱坞忽悠了,机器很难真正赋予感情)等。
当然,无论你选择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可以将该领域需要的属性与上述提到的因素进行匹配,如果大都用不上,那么,请慎重考虑。重申下这些关键属性:
-人格化:是否与人性相关、是否有情感关联;
-人性需求的洞察力:能否准确定位市场,把能力转化成货币价值的基础;
-想象力:作为人类独有的意识,想象力是下述创新及创造力、思维力的基础;
-创新及创造力:决定了你提供的价值是否具备竞争力;
-思维力(自省、认知完善、开放思维):能否不断优化自身的思考力,意味着上述提到的属性能否持续进步;
上述属性关系如下图所示:
能力关系图本质上,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还是取决于你能力的商业转化程度。
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如,销售类岗位,其核心竞争力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需求的洞察、认知思维的完善,那么,它是符合上述标准的。
又例如,理财分析师,其核心竞争力实质是:客户的投资喜好组合、理财产品的数据库的认知,恩,有点风险……
如果认为这些高价值领域仅仅是针对我们与人工智能的比较就未免轻视本文的内涵了,我们未来在人与人的竞争中、在成就自我、迈向更高质量的人生境界中,都需要高度重视上述因素。
有关这些因素如何把控,如何协同强化,限于文章长度就此搁笔。
最后,祝所有努力探索未来的朋友们都能尽快找准自己的方向。
*郑重声明:本文仅提供简书链接转载,其他正文转载请务必征得本人允许,否则视为侵权,必究。
文中提到的文章链接:《评估工作内在价值的简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