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阅读交流道学•国学•养生读书

苦难的人生——《钟鼓楼》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17人  李想想

《钟鼓楼》是刘心武在1984年写的一本小说,讲述了居住在北京钟鼓楼旁边一个四合院里的人们各色各样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薛家二儿子薛云跃当天大婚展开,依次介绍了薛家居住的四合院各个邻居的性格形成和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是介绍了这一天大家的故事,但是从这些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变化,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以及处于改革开放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们不同的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表现的一些人物之间的矛盾:薛大娘不喜欢大儿媳,虽然大儿媳从没有做错过什么;国务院某局局长张家的女儿喜欢穷小子荀磊,荀磊却已有了家境非常优越的未婚妻(书中称为“物件”),而荀磊还有一个乡下的指腹为婚从未谋面的杏儿。京剧女演员唱戏唱的非常好,她很想改编更多的戏,为戏剧奉献自己;但是她老公因为女强男弱的局面,非常善妒,所以两人经常吵架。詹大姐心直口快,看不出来别人脸色,说话做事不经过大脑,所以经常得罪人。老乞儿的儿子虽然现在不再当乞丐,但是脾性确实很差。思想开放的慕英多次结婚离婚,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永远不在乎伤害到别人。老编辑呢,战战兢兢地活了一辈子,末了却帮了个白眼狼。钟鼓楼下“老人俱乐部”里的老人也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辛酸。借用陈世骧先生评价《天龙八部》的那句话“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来评价这本小说,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吧。想起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也是这个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没有人的生活是永远一帆风顺的。

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竭尽全力活下去的一个过程。有的人在这场斗争中活得很好:比如张局长,不与人争辩,永远保持着冷静;荀磊,出身低下却非常努力,在文革期间都努力读书,靠着自身奋斗进入中层阶级;在婚礼现场帮厨的路纯喜,虽然也是出身底层的底层,但是也能积极向上,就算遭受屈辱,也还能以大局为重;家境贫寒的杏儿,却能努力去争取捍卫自己的权利,带领一家人走向小康。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有的家庭在苦难中能够风雨同舟,所谓同患难共富贵;有的家庭则是经常鸡飞狗跳,不得安宁。《钟鼓楼》中提到了小市民的“浅思维”,只看到事情的表象,从来不去深究事情根本原因的一种现象,我对此体会很深。刘心武总结这些人是“文化少”的缘故。我觉得文化少也就是读书少,他写这本书的80年代,中国才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刚刚起步所以很多人物质生活——起码的温饱——都没有解决,更别提精神生活了。但是在2017年,这本书已经出版33年了,中国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但可以吃得饱,还可以选择吃得好。中国的书籍出版量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也一直是一种井喷的状态。即便如此,知乎的讨论“你见过的见识短浅的人是什么样的”下的回答仍然让我们感到,中国的小市民仍然占大多数。在这个“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想要改变大众这种“文化少”的状态似乎显得不可能。

小说在写到婚礼当天申酉之交(下午5时)的时候结束了。但是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并没有结束。婆媳矛盾,个人追求和社会限制的矛盾,邻里矛盾,亲代和子代的矛盾,三角恋中的矛盾,女强男弱时男人的自尊心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每天都还在上演。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说,生活要往前看,不能总是往后看。也许常常想想自己的目标,想想可能实现的美好的未来,努力过好现当下的生活,确实是一个解决办法吧。

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描写地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常见的事。所以读起来特别有生活气息。书中对于北京传统的介绍,对于四合院历史以及北京建筑的介绍,北京小吃的介绍,也让我这个内地人好好了解了一下北京。至于北京方言把未婚妻或者妻子称为“物件”的俗语,也反映了中国(北京)传统中把女子物化的一个习惯。这些都留待社会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去研究吧。

最后,用《少有人走的路》里的第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人生苦难重重。也许在我们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想到其他人的贪嗔痴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也饱受着苦难的折磨,我们也能以更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世界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