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文化名流的理想化表演

2018-04-19  本文已影响10人  哑巢父

【原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戏文】

先说老周。

周乘,自子居,东汉末年汝南安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正阳东北。此人与上回说到的陈蕃,以及本篇中的黄叔度都是好友,也都是载入史册的名臣兼君子。

周乘做过泰山太守,后迁为交州刺史,励精图治,官声甚好,他的修身秘笈就是经常自省,从好友身上看到自身的缺点。

再说黄叔度。

黄宪,字叔度,周乘的老乡。家境贫寒,但是德行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小黄十四岁那年,在一家客栈里遇到了颍川名士荀淑,二人交谈一整日后,荀淑彻底服了,说小黄你就是我的老师呀,并且从此管小黄叫颜子。

这里插播一句,颜子也就是颜回,孔老夫子门徒中堪称小圣人的一位,荀淑这么一比也就顺理成章当上了孔圣人的徒孙,划算,估计他的孙子荀彧也不会拒绝。

如此看来,黄宪确实要比周乘更多些传奇色彩,名声更隆,难怪老周常说:“几个月见不到黄兄,我就会生出些庸俗粗鄙的坏念头。”

这话说得不错,所谓良师益友本该如此,照之能见错漏,效之能补遗缺,随之能除稗疾,简直比瑞士军刀都好用。可问题在于,有这么好的一位朋友,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常”把他挂在嘴边好像打广告一样呢?难道说这个行为本身另有深意?

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忽然觉得周乘这个历史人物鲜活可爱起来了。

此话怎讲?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把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四种表演形式,第一种即理想化表演,平常你在朋友圈中见到的晒花、晒书、晒美食、晒宠物、晒经过包装的生活方式皆属此类,发布者欲借此塑造出自己想要成为(而暂未可得)的样子。

晒朋友当然也在此列,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大概不少人都会乐于在朋友圈晒出自己与名人的合影,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什么也不能代表,但装熟的确就是混圈子的惯用套路。

曾经有人跟我讨论过这个话题,说我晒花、晒书、晒美食,晒的都是真实生活,又不是网上偷来的图,怎么能说是“想要成为的样子”?我已经是了呀。

在此,我替戈夫曼略微解释两句。

朋友圈里的花——嗯,我指的是那种朦胧空灵再配上一句饱含哲理洞察世机仿佛人生格言之类的花——大都是营营役役几个月才得空临时借来用以诗意一把的,而那些真正每天徜徉于鲜花瓷器比如唐顿庄园之中的人不干这种事;

朋友圈里的书,大都是刷直播刷到负罪感爆棚之后才拿来挽尊的救命书,那些真正每天手不释卷的人也不这么干;

晒美食亦是如此,总而言之,即使这些都真实发生在你的生活里,也仅是你真实生活中最光鲜、最稀罕、最可炫耀之事物,比重微乎其微,而你祭出它们的目的却是希望别人能够以为那便是你的日常。这其间总留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落差,即戈夫曼所谓“想要成为的样子”。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周乘的话,那哪里是在剖析自己赞美黄宪,分明是说:“身在庙堂的我,与隐居乡间的大V,关系好得可不一般呦。像黄宪那种隐士轻易不搭理人的,却时常与我见面切磋。可知我周某人不仅身有事功,更是文化圈里的宠儿,你们这些凡人就羡慕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