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
写这篇议论性质读后感之前,我得描述一下我对亲情的看重与理解。
亲情是一种如果离别久了就会朝思暮想得食不甘味,寝不安眠的重度烦恼。一旦有了亲情的环绕,每天的心情都是暖暖的。
《永乐谜案》中,与父亲杨怀瑾分别19年的明朝锦衣卫都指挥使杨宏在最后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终于还是没有逃脱血脉相连的恻隐之情。想是无论谁作为读者都跟我一样的,对父子俩刚开始的矛盾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血浓于水并不是一句空话。
杨宏在成年成家并且有了两个儿子以后才知道父亲杨怀瑾并没有暴亡,而是奉朱元璋之命成为保卫皇太孙朱允炆的虎贲卫。朱元璋是有预见的,他放心不下朱允炆能否顺利继位的事,担心有野心的第四子朱棣会篡位。因此创立了虎贲卫。如果自己死后其他势力有异动。这支军队就专司保护皇太孙。
没想到老朱的预见果然应验,最后第四子朱棣靖难一役中篡得帝位,皇太孙下落不明,最后《永乐迷案》中交待是以杨怀瑾为首的虎贲卫保护着朱允炆隐藏到了民间。但最后朱允炆还是在担惊受怕与颠沛流离中去世。于是杨怀瑾又自作主张在民间大肆发展势力,以获取夺得逼死朱棣拥立朱允炆之次子朱文圭为帝的机会,最后居然“成功”了。不过到达这一步却是在来棣与杨宏的掌控下达到的。真是讽刺。想想任谁做皇帝,老百姓的最大愿望目标就是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对外是国富民强不受一期负就行了。都是老朱家人做皇帝,干嘛这个杨怀瑾这么愚忠呢?想想朱棣作为皇帝应该是成功的,那个时候的国家在国际上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被称为“永乐盛世”。当然作为“人”,他是不够格的,尤其是大写的“人”。而朱允炆若有治囯之能,其在当初继位时继承下来的地位与威望好好把握住了就不会被朱棣逼得火烧皇城。最后丢下妻子孩子亡命天涯,作为男人作为父亲实在不合格,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懦夫。遇事优柔寡断才让有野心的朱棣夺位成功。老朱在军事能力上高人一筹,在识人上即在培养国家领导人上还是目光胸襟不够,要知道那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天下黎民百姓的生存啊。
朱棣如果不利欲熏心也不会阴谋篡位,造成侄子朱允炆一家家破人亡,最惨的是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才两岁,在靖难中被父母丢下不管,最后被朱棣囚禁到五十多岁。经历了几朝皇帝后,才被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有感于自己惨痛的被囚感受而心生慈悲赐其自由。真是可叹帝王家在权利欲望之中变得如此可悲可怜。朱文圭被囚一生最后获取自由后不久就死了,其一生悲惨之极,虽然有服侍他的宫人,但不敢和他交谈玩耍,导致他仿佛白痴一般。看来人还是后天的学习太重要了。
可见帝王家是没有人性与亲情一说的。
可笑杨怀瑾一生愚忠地心心念念想扶立朱文圭称帝,这不是扯淡吗?在多年囚禁中,被囚之人连自理能力都没有,更别谈治国之能了,那不是祸害苍生吗?
但除了帝王家,王侯将相与平民百姓之家大多还是重视亲情的。杨宏在最后能够一剑刺死父亲时犹豫了。然而父亲这一刻却为了保护儿子以及儿子一家,却是拉住杨宏的手将自己刺死。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强于建文帝的。建文帝犹豫寡断所为害了百姓生灵涂炭,害了那些忠心为他而死的文臣武将,更是害了自己的妻儿,也辜负了祖父所托。哎,庸人成为皇位继承人只会增加无辜生命陪着送命,呜呼哀哉,朱元璋是成功的,但后代多半贪欲熏心,短命贪玩之辈居多,教育是缺失的。只重视皇权的紧握而不重视国家的安定富足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