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我从健身房回来,九点,拿起书读剩余的不多的部分。 一小时四十分钟,到十点四十几分,读完了最后一个字。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是一部壮美又悲凉的作品。
我从小都在读书,从一年级读到大学毕业再到步入社会,读了将近三十年的书,在近期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中,才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这也让我更加热爱读书。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我立即对眼下的生活充满了满足和踏实感。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 因为,这世上,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不再去焦虑,不再去活在未来, 不再去内耗,更加专注享受每一份眼前的日子。
就像达吉亚娜对“我”说的,是啊,现在看起来安静的地方,以后不一定也是安静的。
生活简单,我很满足。我想起十多年前,我读大一或大二的寒假里,春节左右,我去到了在我心中一直以来就像是白月光一样的女同学家里,她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一名工程师,吃过饭,我带着迷惘和痛苦的心绪问他“叔叔,你觉得人一辈子什么最重要”, 他不假思索地说“心态”。十多年来,我一直记得与这位我尊敬的长辈的对话,知道读完这本书,我才募然地明白了这两个字和人一辈子的关系以及它的分量。
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幸福,就连商业的目的也是如此,而不是制造财富的堆积。
没有钱,也不能没有书,书籍是另一个世界,毛姆也说书籍是精神的避难所。 深以为然。
生活, 过的就是心态,知足才能常乐。
书里的故事是一段一段的,一段生活接着一段生活,在不同的阶段,有人出生了,也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去了。只有故事的叙述 者,90多岁的老奶奶从头到尾贯穿在每一段故事里。
每一段生活都是精彩的 ,有的人死了,剩下的人带着无尽的悲伤葬了他们,带着无尽的悲伤和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继续往前生活一阵子,新的生活又出现了,新的生活总是因为新到来的人而新,或是新出生的,或是从山外临时进来的,或者出去的人见新的人而带来了新的故事而有了生机,最终剩下的人和新出生的人,生活都还在继续。
一段一段地故事教会我,人生本就是一段一段的,好日子不是捱过苦日子才能换来,好日子不在未来的某一天,好日子就是眼下的每一天今天。于是不再焦虑, 而是聚焦在眼前。
叙述者从她出生前讲到她90岁的“现在”,她说,有一些人的结尾她是不知道的。故事总数结束的时候,可人不一定都有自己的结尾。那些走的了人,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的人,最终去了哪里她不知道,她也没去打听,就是那么顺其自然,她的生活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跟还在的最亲的家人,继续地生活着。
这让我悟到,在人来人往的人生长河中,有人会留下,有人会离开。留下与离开都是缘分,没有必要对离开的人过于的悲伤或执着。一切顺其自然,放下别人,就是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就是放过了自己。
我想到从前一起读书的同学们,老师们,从小在家乡生活的身边很多的人,学生时代的那些好友,还有一些亲朋。如今,我们离的遥远,回看曾经的情谊就像隔着一层模糊的塑料看那些原本就已经略微有些泛黄的旧照片。 时间和空间把我们都分开了,好像横在我们中间的是很难去跨越的河流。曾经我执着于去挽救年少时的那一份份感情,总是觉得可惜。现在,对于多年前的事,一念便释然。
然而在理性的缝隙里,也总会涌上对生命中一些极为重要的人的不舍与留恋之情,又夹杂着无力做出什么的无奈。有时真的很怕,很怕有一天和无话不谈的朋友再也不会挂念彼此,再也不会想起彼此,变成了两个面对彼此都默然的不再有交集的生命。转念又一想,能不再去牵挂说明各自的生命中都有了比彼此更重要的人和事。那不如就释然吧。可就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在一个爱的人突然离开再也看不到的时候,那种伤痛却也是剧烈的,幸好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的伤痛,但在以后的阴雨天里它还是偶尔会隐隐地痛一下。
迟子建的文笔极好,作品中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这也让我看到,只要将比喻和拟人这两个简单的修辞方法用好,文章的色彩都会大幅提升。 作者也总爱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做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既亲切又形象生动。 很多原本用来形容“这个物品”“这件事”的词,被用来形容“那个物”,“那件事。 很多死的物象被用这样的方式描述过之后,鲜活的画面立即跃然纸上,并且让读者脑中立刻付出画面。
在后记里,她写着,这部作品初稿埋头写了三个月,还经过二稿和三稿,中途也改动了很多次,删除了一些冗杂繁琐的句子,也修改了伊芙琳的命运走向,二稿之后以为可以定稿了,杂志社的编辑对叙述者“我”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于是改到了三稿。大作家都需要改来改去,有些部分还被面目全非地大改过,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写作者。
于是对坚持写作下去有了更大的信心。
读完这本书,我也更加的坚定我一直以来的坚信, 我坚信多年来水面之下的积累和沉淀一定会在命运之河的某一个点上冲破水面,爆发在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