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一家领先的科技贸易企业如何转研发生产?
时间:2020年6月*日
地点:五五私董空间
议题:疫情后,一家行业领先的科技贸易企业如何转研发生产?
人物:伍总和他的私董小组成员
会议主持:刘佳砚
X公司是一家科技产品的销售企业,每年近10亿的营收规模,在业内数一数二。几年来公司的业务顺风顺水,日子过的很是舒服。然而,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狠狠地打破了这份宁静。
为什么?
因为X公司很多产品依赖国际进口,疫情期间,国际停产,交通阻断,这就意味着断供,断供就意味着没产品可卖,公司业绩可能大幅下滑,而且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同时,一些卖出去的产品无法交货验收,导致尾款收不回来。这样一来,公司的现金流受到很大影响。过去从未想过依赖进口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更糟糕的是,中美关系。美国裹挟世界要与我们脱钩,这次疫情无疑加速了更大范围技术脱钩的可能性,在供应链上造成长期的潜在危机,更让人不得不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整个国家都在倡导以创新驱动,自主可控,自力更生,对很多科技产品进行国产化替代。两相权衡,X公司终于决定开始行动。之所以说终于,因为长期以来,X公司的战略路线都非常聚焦,它奉行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好终端用户的销售和服务。而在产品上,整合全球优质资源,为客户寻找最佳的组合。这个战略思想和定位也让X公司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突破,数一数二。但是现在,是变的时候了。顺应大势,是更大的战略选择。虽然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很多潜能就是这样被激发出来的。
从国际疫情开始蔓延的这几个月以来,作为X公司的当家人,老伍的思想一直转个不停。很久没有进行这样的战略大思考了,这些年公司的业务按部就班,老伍几乎就是甩手掌柜,一周可以打两场高尔夫球。可是眼下,这种思考却不得不被快速提上了大脑的日程。
近一月以来,伍总和高管们开了大大小小数次会议,进行了审慎的思考和碰撞,终于在转型上达成了一致。但问题是,走什么样的转型路线呢?摆在面前有三条路,一是直接并购国内优势产品,二是做ODM贴牌生产,三是做OEM自主研发外包生产。经过长时间讨论,伍总和高管们仍然未能达成全然的一致。伍总倾向ODM,而两位重要高管却力举并购。而不论是哪条路线,他们都从未做过,甚至都没有涉足过,只能凭逻辑推理,过去一知半解的印象,一些快速的询问和学习,来进行分析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回路。但是,他们也深知,战略决策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它太重要了,它关乎公司的未来。而对这种不确定性的驾驭是老板作为一家之长的最重要责任之一,关键时候就得老板说了算。
虽然伍总似乎决心已定,要走第二条路线,但他也深知这条路有很多风险和陷进。比如,如何控制质量?如何防止制造商在成熟后甩开自己直接去对接用户?又如何做好价格控制,防止因自己不懂,信息不对称花冤枉钱,在成本上丧失优势?另外,他也保持对自主研发的开放性,诚然,自主研发难度大,跨度大,但,有木有这种必要和可能?......
这一切都在伍总的脑子里盘旋,而与高管的讨论已经很难再进一步,怎么办?他想到了自己在五五的私董小组。是的,小组里有好几位做研发和制造的成员,也有走过这样转型路径的兄弟,何不听听他们在ODM\OEM上的实操经验呢?
于是,他召集了一次私董会。
作为议题人,伍总带上了自己的3位高管,让高管们也一起来学学实践真经。同时,参加私董多年,他非常信任这帮兄弟,也想开放性地听听他们在路线选择上的看法。如此,一场私董会就要开始了。
如果你参加私董会久了,你就会发现,私董会的讨论是完全不可预期的。作为有多年经验的私董会议主持人,我更是对一场私董会毫无期待。因为你不知道这场会议会发生什么,会走向何方,老板最初期待的回答是一个,而会议结束后的收获却常常是另一个。在这样的翻转过程中,老板的思想被纠偏,被扩展,或从业务细节中被升级到一个新的视野,新的高度。这样的翻转时时进行,会会发生。这也是私董会特别有意思,特别让人着迷之处。而我能做的,是相信在坐各位老板们的集体智慧,相信议题人的智慧,相信场域的力量,随顺推动这些智慧的流淌。
这次的私董会也是如此。
简短的PPT陈述后,提问就开始了。一位少壮派的二代私董周总首先发起提问。
“这个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溢价,溢价在哪里?”啊,什么,溢价?这个问题来的突然,似乎无关乎ODM, 也无关乎OEM。议题人似乎没有太听清这个问题的所指,一时间有点不知所云。“就是如果W公司自己做这个产品,是凭什么就能卖出去?而且能有一定的利润保障呢?” 这个弯转的有点大,刚刚不是问的如何避免ODM的陷进问题吗?不是问的路线选择问题吗?这一点与这些问题有何关联呢?
主持人稍做翻译,已暗暗领会了提问者的用意。这一问用意极深,是在挖根。这个问题有点tough,但议题人必须回答,因为按照私董会的规矩,有问必答。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否能卖的出去,利润会是个什么情况?.... 如果说在这件事情上有溢价,那么应该是在1个方面” ,议题人开始边思考边回答,“就是我们的品牌。其他方面,因为客户并不重叠,虽然都是一个单位,但是不同的部门,所以客户上需要有新的开拓...”
这个问题象打开了一个闸门,把问题的视野带到了一个新高度:从运营的操作风险,到战略的定位考量。
新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与现有业务在客户、销售上的协同关系是怎样的?
产品的市场有多大,趋势是什么?
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这种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什么?如何可以获得?
并购的利弊是什么?投入产出是怎样的?深层的考虑是怎样的?
自主研发和贴牌生产的利弊是什么?投入产出是怎样的?深层的考虑是怎样的?
研发周期有多长?定制化还是标准化?
转型的团队构建是如何考虑的?
转型的初心是什么?是保险思维(抵御风险),还是 事业思维(创造价值)?
.....
10位私董,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同,角度也各异,再加上叠加追问,十多个大问题,若干小问题,1个多小时眼看着就过去了。可是,在场的老总们似乎一点没有察觉,从开始会议到现在,2个多小时没有休息,似乎也顾不上休息。大家兴奋地刨根问底,探索真相,似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探究的喜悦,这个问题层层翻涌,越来越清晰了。
主持人叫了暂停,因为没有进一步的问题了。接下来是短暂的休息,在休息之后,各位私董将蓄势待发,迎来神圣的洞见时刻。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古话一点不虚,因为在私董会上一次次被验证。即使在平常,在讨论别人议题的时候,自己特别擅长的分析和视角,放到自己的事情上,常常也会短路和失灵。这也许就是上帝的设计,让人类彼此需要,互帮互助吧。
洞见时刻
洞见时刻是澄明和解析的结合。澄明是对问题的定性,也就是照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解析是分析和提供解决之道的建议。这是集体智慧光芒照耀的时刻,也就是私董们在对事情的全貌进行探索之后,将纷纷发表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是伍总,你会如何做?
在短暂但十分认真的梳理之后,私董们准备好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发言开始。
第一位发言的是也在销售和服务行业打拼多年的刘总。
第二位发言的是在自主研发和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郝总。
第三位发言的是已在转型路上探索近10年的卫总。
....... 大家的发言此起彼伏,非常踊跃,像是打开了一个越来越宽阔的广角镜,直到最后一位经营自有产品多年,正在向品牌企业大步迈进的周总发言时,他似稍有遗憾地说,大家都已说的差不多了,我只想再强调一点,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是10位精英的汇聚呢呢?就在这此起彼伏的声浪中,事情也越来越清晰了: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科技贸易企业受国际政治经济的风险影响,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回答是:贸易 + 生产。继续发挥客户、销售、服务端的核心优势,在进口产品上更加多元化。同时,选择产品做生产,逐步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这个路径如何走呢?
对贸易基因的企业而言,生产是个新课题。需要首先思考和抓住三要素:
第一,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第二,这个核心价值来源于哪里?也就是核心能力是什么?
第三,核心能力如何获得?
只有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才能确定是并购还是OEM\ODM的路线选择。
在贸易转生产的路径中,可以从三个方向创造产品的核心价值,不同的核心价值要求的能力和路径不同。核心就是2个词:创新、增量:
一是找创新的方案化机会。这是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利用客户端优势,做满足客户独特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做方案化组合,通过ODM或OEM实现均可,关键看产品。
第二,如果只能做标准产品,就要找“三新”:新产品/新需求,新市场,新客户。只能抢夺增量市场!存量市场很难撼动。
这种方式下,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而且技术是动态、不断更新的,需要通过技术研发团队获得技术的持续研发能力。这种情况下,如何获得这个核心能力呢?有三条路线:
1)并购。
并购可以快速掌握核心技术,并获得技术能力,生产能力,锻炼管理能力。这个过程,打造团队,塑造核心能力,持续迭代,真正实现转型。但并购非常考验文化融合的能力,融合不好,也可能舍了孩子也套不着狼。
2)自建技术团队。
这里要过2个关。一是“能力关”:客户端能力向其他能力转变;二是“文化观”:关系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基因重组难,建议新建公司。
3)寻找技术控“乔布斯”,做孵化。
与“乔布斯”合伙共建工厂,分股份,同时控制核心要件:定价权、核心资质,有效降低被技术“短路”的风险。
第三是从服务客户变为对产品的创新组和,塑造新的价值观念,领先于仅仅生产型工厂带来的价值。这要求不断传递新的价值观,输出给客户,影响新市场,影响员工。
以上诸方面的分析、建议和感悟,私董们都结合自己亲身走过的路侃侃而谈,有成功有教训...... 情真意切,干货满满。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似乎把“科技贸易转研发生产”这条路,越照越亮堂。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谁也代替不了自己做主。伍总最终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对面临的选择,脚下以及未来的路,无疑比任何时候都看的更清楚了。
终于,轮到议题人总结收获的环节了。只见伍总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来,面带一种释然和感谢的微笑,真诚地说:今天的信息量很大,收获很多,回去还要好好消化。有3个确定的点是:1是不管哪条路,都需要新团队,新文化,现有团队从“贸易服务型”转为“研发生产型”,走不通。2是现在谈ODM和OEM还为时过早,我们要重新思考每条路的规律,综合衡量投入产出比,哪个成功概率更高,再明确路线选择。3是多了一种选择,第三条路线 —— 孵化。
最后,伍总和大家明确了下一步将要落实的有关行动,并相约3个月后,再来和私董们复盘。
后记:
作为主持人,这次会议留给我两点思考。
第一,这是一次典型的“上翻”私董会议。由运营问题,上翻到战略定位和路线问题。在私董会议里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上翻,就是议题人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最终却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问题本身的层面,而在更高的地方。从而开始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解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似乎太泛泛了。迷,迷在哪呢?
第二,科技贸易企业转研发生产,历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关键区别点在哪里呢?从与会私董们的分享中有两点特别突出,1是决心影响结果。转型的发心是什么?愿力有多大? 2是对规律性的掌握影响结果。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过来人的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学习素材,但还远远不够。这些经验是规律性的反映,从这些经验到商业逻辑的总结和清晰,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选择,才能对投入和坚持有踏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