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思维
前段时间,身边的朋友间兴起了一股“思维导图热”,包括简书、公众号里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信息,一时间似乎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思维的逻辑性了。那么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加需要怎样一种思维模式,其特点又有哪些?今天就来尝试简单勾勒一下我们所需要的思维框架。
关键词一:迭代速度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世界上最伟大的手机公司苹果发布了自己迈入手机领域第十个年头的富有巨大意义的作品iPhone X,技术上依旧领先,口碑上已是差强人意;10年前,2007年,苹果发布首款智能手机iPhone,以开拓领跑者的姿态将人们逐渐从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引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就此再向前回溯10年,彼时的互联网科技还在泡沫之中,看不清未来的光景。
科技的迭代速度之快,活在当下的每一天或许感受并不深刻,但当我们把进度的单位调整到“年”时,便会发现我们已经经历过至少两次惊人的信息化技术变革了。如果按照摩尔定律来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不管我们是否感受得到,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已然如此。
相对的,这要求我们在思维上能够适配技术的发展速度,适应全新的环境。人的信念可以一以贯之,但思维却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对于时代的认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好比10年前的NBA,场均得分还在100分以下,而如今联盟中进攻效率最差的球队,场均得分也会超过100,如果球队的运营还按照传统模式进行,那么战绩只能垫底,教练只能下课,球员只能出走CBA我大中华233……
这是信息的时代,我们很难不把自己当作一台计算机一样,不断完善自己,尤其是思维。
关键词二:边界认知
对于边界的认知,是我们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问题。一句话:什么事儿能做,什么事儿做不了,自己心里没个数儿么……
太阳底下无新事,从终结者系列电影到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国手,人们一遍又一遍的对于人工智能自欺欺人的吓唬自己。总会听到有这样的声音“人工智能以后可不得了”云云,意指AI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科技产品。而实际上呢,从计算机之父图灵设计最初代的计算机时,时至今日,计算机技术经历了数次巨大变革,其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始终没有超越过当年图灵博士在地上画的那个圈圈。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实际应用了几十年,应用于生活其实是有限的,而AI所能解决的问题,又是计算机技术范畴中的一小部分。找到了边界所在,许多事情似乎有些一目了然的感觉。
对于一些有“执念”的人而言,许多事喜欢亲力亲为,哪怕开始并不擅长,但也愿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天赋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然而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就是好的,要知道有些超越自己界限的事情,即便花费巨大的精力去研习,所能获得的成果依旧有限。对于成年人而言,注意力是更加稀缺的资源,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更擅长或者更需要的地方去,显然是明智的选择。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交给擅长的人去做,既能够提升效率,也是做项目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一个十分重要原因。
如果还不能够了解自己的边界所在,花点时间,认真的考虑下边界认知的问题。这样的思维能够让我们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合作者。
关键词三:独立思维
独立思维,也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上文有所提及,想要适应现如今的社会进步的节奏,首先需要面对诸多复杂的陌生又新鲜的事物,不断扩大自己与世界的接触面。这一过程当中,自然会接触到良莠杂陈的概念。尤其在面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时候,没有了“靠谱的义务教育”,就像自行车初学者没有了辅助轮,想要骑得又快又稳,需要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放到思维范畴当中,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告别单线条的逻辑与他人安排好的既定“事实”或者“结论”,学会在利用多维度视角去审视事物。独立思维不代表绝对正确,但一定意味着所得出的结果至少是经过主观与客观博弈过后的答案。这也是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维度去观察一个事物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是一个简单做判断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具备纵向维度下挖的能力。一个合格的投资者与浸淫了股市多年的大妈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在意消息风向与股票本身的涨跌情况,而前者是深度了解发行股票的公司本身的运营情况与前景后,通过数据分析结合经验判断得出的结果。同样是为了赚钱,对于这一命题的解读深度还是大有区别的。
同样面对一个新闻热点问题,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资讯,并带有夹叙夹议。而有深度评论却不仅限于讨论这一事件当中所发生的问题,也会关注新闻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焦虑或者导致事件发生的本质问题与人之间的联系。
独立思维不仅是破题的关键,解题之道也在其中。信息化技术极大发达的今天,独立思维更像是穿上的帆,把我自己方向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