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可断,文艺不可停

真正的作家只能走一条文艺又悲苦的路吗,还是说他们不敢要幸福?

2017-01-26  本文已影响16人  Liangxy

这是一个长久无解的思考,最近又拾起,觉得应该给这个问题一个答复,理清一个生活思路。

弗吉尼亚·伍尔夫,大学时英文小说课最引我入胜的英国女作家,之所以深得我心,姑且不是因为她的作品(意识流小说的英文原著是极其磨人的),而是因为她个人独特而又经典的传奇人生,满足了我对女作家的所有幻想:

典型的疏离回避型人格,阴郁,敏感,倔强,不谙世故,不屑人情练达,精神世界丰沛、深刻,却也因此饱受情感倾泻和崩溃的折磨;这类人在我们熟知的“生活大秀场”上总是格格不入,身于咫尺,精神却在天涯或是飞往天涯的途中;她们终日独自游荡和思索,像在做白日梦,越是深入创造巅峰,越是病态和自恋,将生命像燃烧蜡烛那样消磨殆尽,将所有的热诚和爱投入文字或创作而不是真真实实的生活与实实在在的爱人,也许她们也有过对平静美好生活的幻想,但不曾羡慕,也不曾选择,注定命途多舛,结局悲凉。

这样的角色确实不在少数,也无分男女中外和古今,他们才华横溢却敏感脆弱,仿佛造物主赐予他们不流于众的视角与思考,也剥夺了他们平凡生活的权利,仿佛敏感的神经密密麻麻地爬满曝露于皮肤之外,让他们不能离世俗太近,让他们痛苦流离。

像今天看写《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的萧红,暮色下与友人码头道别,她说祝你永远快乐幸福,友人也回祝她时,她似在呓语:“……我吗?还能幸福吗?我注定孤独而终。”没有疑惑的肯定,每一个悲观的作家都很清楚——“情深不寿,甚爱大废”的道理,萧红说自己是不会长寿的,31岁病逝便是她对此预言的印证。

只是,我的问题来了:伟大的作家只能走这条悲苦之路吗?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除优秀以外,是因为特立独行,与世俗不能及吗?真正的作家就必须牺牲作为凡人的幸福去走一条孤独又难行的路?那么,那些拿着丰厚报酬的作家,时运当红,获得声名与权位的文艺工作者都是伪文艺吧,如果不能出世避世,没有经历过悲苦与贫困,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的他们都不配称之为作家是吗?

嗯,要知道,他们是不会为此作出解释的,更不会也无法因此感到后悔,这是他们的选择。

如果让我现在来回答自己这个问题,以一个世俗凡人的角度解释:追求文学和艺术造诣,要变得伟大和优秀是一个极为个人的理由,值得尊重,乃至敬重,但这不是一个人放弃人世幸福的充足理由,其根本原因也许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勇气,安全感,爱与被爱的信心。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真相是:人生绝大部分的悲伤与苦痛,都只是因为不够坚强和勇敢,不论你是天生的敏感还是后天的虚弱,just because you're so weak.

纵然你看不到他们的脆弱,但一定看得出他们的悲观,是的,绝大部分作家艺术家都是悲观主义者,痛苦终究是比快乐来得深刻,被铭记,难被时光与人心抹除忘却,得以伟大,成为经典。他们的悲观体现在对生活的失望和无何奈何,而非大众以为的他们在逃避,没有人比他们敏感难受而还要用力呼吸还要张大眼睛去看去感悟和升华,没有人比他们都坚持在最痛苦时还要思考和创造。他们只是对生活无能为力,精神洁癖,不能和光同尘地生活着,正如鲁迅所说——“我知道自己并不大度”,也不抱希望,他笔下的战士常是孤独的,上战场时早已确认自己将会战死,只不过虽死犹光。

只不过能面向死,也是一种勇敢,更何况面向生?

试想象,把生活乐活到极致是不是也是一种艺术,对世俗生活带来进步或改变是不是也很有意义?现代人的生活是互联的,我们身处的时代不论更好还是更坏,“乐观”的价值也许都比悲观主义来得有影响力得多,因为对更好的生活有了期待,我们就需要希望。

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里的女作家Karen Eiffel就是一个悲观大逆转的特别例子,长久以来的灰色调,忧郁颓唐,常常不知是活着还是已死去的写作状态,笔下的人物也从来难逃死亡结局;然而奇幻地因为其一个笔下人物的反抗和感动,最终让她明白人生不总是只有单调、疏离、伤感和灰暗,还有巴伐利亚甜饼和上面的巧克力豆,摘抄一段我多年前摘过的句子,Karen在电影的最后,小说的结尾,告诉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也能获得的美好同意义:

Sometimes, when we lose ourselves in fear and despair, in routine and contancy, in hopeless and tragedy. We can thank God for Bavarian sugar cookies, we can still find reassurances in familiar hand on our skin, or a kind and loving gesture, or a subtle encouragement, or a loving embrace, or an offer of comfort.

其实面向生还是面向死,面向真实抑或面向残缺都是勇敢的,总比麻木无知或虚情假意要好,总比放弃目标和方向要好,总比被漫长而无情的自欺与“不真诚”侵蚀掉所谓梦幻一场的整个人生要好……

我相信每一个当下都有意义,相比悲观虚无,自恋又自弃的作家范儿,真正的“伟大”并不来自于文字的修饰和遮丑,只是因为真诚;如今的我更喜欢生活家( Elegant living )、创造者( Creative & Achievement )的积极信念与模样。但正如没有哪种人生是完美无憾的,被动、等待、消极、放弃,还是进取、用心、坦荡、诚实,包括很多人不敢要的快乐与幸福,都是可以选择的,而唯有别无选择地成为自己,是每一个勇敢者的宿命。

原文首发于:Yu花园  Liang 2016-01-2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