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1. 三摩地篇
2021-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没肉包子
1.1 现在开始我们的瑜伽指导。
1.2 瑜伽是约束心的波动。
1.3 (一旦约束了心的波动,)见者就安住在其自身的本性中。
1.4 不然,见者(依然)认同于心的波动。
1.5 心的波动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并不痛苦。
1.6 它们分别是:正知、谬误、想象、睡眠和记忆。
1.7 正知的来源是直接感觉、推论和经典证言。
1.8 谬误是基于错误的认识,并不符合事物或现象的真相。
1.9 想象是一种知识,它只依据言辞,脱离任何外在对象。
1.10 睡眠是缺乏思想支持的心的波动。
1.11 记忆是未遗忘却经验到的对象。
1.12 通过修行和不执可以约束这五种波动。
1.13 修习就是努力达到心的稳定。
1.14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虔诚专心,修习的基础将非常稳固。
1.15 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
1.16 认识了原人,对三德的任何表象都无欲无求,这事最高的不执。
1.17 有智三摩地分为四种:推理、反思、喜悦和有我。
1.18 另一种三摩地即无智三摩地,修习终止认识,只留下潜在印迹。
1.19 无身瑜伽士和融于原质的瑜伽士,他们依靠出生就能达到无智三摩地。
1.20 对于其他人,无智三摩地需要经历信、力、念、慧几个阶段。
1.21 勇猛精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1.22 根据修习手段的弱、中、强,达成瑜伽的快慢有别。
1.23 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三摩地。
1.24 自在天是一个特殊的原人,不受烦恼、业、业果、存储之业的影响。
1.25 在自在天哪里,全职的种子是无法超越的。
1.26 自在天是最早的导师的导师,因为他不受时间限制。
1.27 表达自在天的词是唵(Om)。
1.28 常念此词,并冥想它的意义。
1.29 由此,觉知向内,障碍被消除。
1.30 疾病、疲倦、怀疑、拖延、懒惰、欲念、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些心的涣散都是障碍。
1.31 心的涣散常伴随着痛苦、沮丧、身体摇晃和呼吸不畅。
1.32 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心的涣散。
1.33 心的平静来自对德性的培养;对幸福者友善和对不幸者慈悲、对有德者喜悦和对邪恶着冷漠。
1.34 或者,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
1.35 或者,通过专注细微的感知,使心平静。
1.36 或者,通过专注于至上的、永恒喜乐的内在之光,使心平静。
1.37 或者,通过专注那些不执于欲望的觉悟者之心,使心平静。
1.38 或者,通过专注梦境或深度睡眠的经验,使心平静。
1.39 或者,通过冥想符合自己心愿的对象,使心平静。
1.40 由此瑜伽士可以掌控冥想对象,小如原子,大至无限。
1.41 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约束了心的波动时,就会达到认知者、认知对象以及认知的同一。这种与认知对象的同一被称作三摩地。
1.42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任掺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思,这被称为有寻三摩地。
1.43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对象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就被称为无寻三摩地。
1.44 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有伺三摩地和无伺三摩地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得到解释。
1.45 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
1.46 上面谈到的三摩地被称作有种三摩地。
1.47 在无伺三摩地中,至上自我光辉照耀。
在无伺三摩地中,内心清净。
智者登上智慧的宫殿,
无忧无虑,
犹如站在高山之巅,
俯瞰世间充满忧虑的一切众生。
1.48 在这种三摩地中,知识可以说充满真理。
1.49 内容上它不同与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所获得的知识,因为它涉及事物的本质。
1.50 三摩地加之于心的印迹,将消除过去的所有其他印迹。
1.51 有三摩地产证的印迹也被约束,心中不再有心的波动,这时,就进入了无种三摩地。
三摩地的次第
- 清醒意识阶段(日常意识)
- 制感阶段
- 专注阶段
- 冥想阶段
- 波动控制阶段
- 有寻三摩地
- 无寻三摩地
- 有伺三摩地
- 无伺三摩地
- 喜乐三摩地
- 有我三摩地
- 分辨智阶段
- 无智三摩地
- 法云三摩地
- 独存(最终的圆满)
6 - 13 属于有种三摩地
法云三摩地 = 无种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