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写】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2019-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Li三金

编者按:因最近在读木心的《素履之往》,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话,忍不住分享给孩子们,孩子们觉得好有趣,语言的魅力来自于一个“烧脑”思考的过程,就像做数学题一样。于是我选了一个晚自习,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论点(皆源自木心):“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和“曲线甜,直线咸”。简单讲解加激发,不知道能萌动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我呢,选择了“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这个论点,拙略一写,和孩子们一同踏上【同题共写】之路。期待孩子们的作品吧!


晚自习的论文练笔

“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这话是木心说的,思来想去,没毛病。

我看书总爱对号入座,尤其是当了老师以后,读到某句深入骨髓的话,总觉得“这是说给我某个学生听的”,我就给它记下来,因为一定会用得上。

今天早晨我就用这句话教育了天天。生活老师给我反馈了他昨晚的问题,这个孩子最近很偏激,容易回避事情,其实就是不愿意承担未来的责任,过着的每一天都装聋作哑。

我是那种因为临近毕业就不管不顾的老师吗?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学习上的问题,最多就是对待生活态度的问题。可是不管不顾会让我自己心里难受、看着心急,于是就时时干涉、时时关注。对于天天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在干涉,可是收效呢?有是有,太微弱。

第二论点(选做)

木心的话深沉而寓有哲理,读的时候时而舒畅,时而堵塞。舒畅是因为他说的话刚好影射了我过往的经历,堵塞是因为凭空思索而苦不得脱。而“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这句却深深震荡了我的心。叛逆,貌似是个贬义词,可是经历了叛逆的成人,都知道叛逆是蜕变期,是告别上一段迎接下一段的瓶颈期。就像蚕蛹,想要经历质变,从虫成蝶,必须要经历破茧而出的疼痛,它才能得到此生真正的飞跃。所以,叛逆期一定是疼痛的。

我的一个家长跟我说,她不愿意让孩子知道他目前处于叛逆期,因为这位妈妈觉得叛逆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可我经常会在课堂上提到叛逆期,虽然不会明确的指出是哪个孩子,但孩子们会自行的对号入座。在我的课堂里,孩子们从来不会觉得叛逆是个贬义词。因为我常常说,叛逆是个很伟大的词语,所有的改变和成长都是在叛逆里得到成全的。

我们成人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一言不合就冲父母发火”“与同伴相处不和谐”“被孤立”“想逃避”……此类的情感?我对自己少女时代叛逆的经历现在都记忆尤深,曾经的荣誉或者美好的时刻,可能都被消散在记忆的云海,但叛逆期的痛却深深地记在心间,因为痛苦不是永远,而是一段时期心灵的考验。不管那段时间里,你怎么折磨了自己,怎么痛恨了自己,你都会在未来感谢那段水深火热的时光。

所有伟大的人,都是经过叛逆的。儒家思想延用几千年,我们都称孔子是伟大的人、是圣人。可是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里,所有的学说都是零散的,大家谁都不信谁,各执一词。孔子的学说想要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是经历了很多苦难,经历了那些人生中重要的叛逆期,才能总结出了根植于中华大地的重要哲学思想。纵使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学说却从杏坛一直延续到几千年后我们的每间教室里,甚至是坊间巷陌。他用毕生忠贞的践行,以圣人的形象,立于中华大地之上,甚而是全世界。

写到这里,我想到天天听了“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那句话时,他眼睛亮亮的,还有一丝不好意思的笑意。我知道他听懂了,而且也理解了自己,放过了那个被自己否定了许久的旧我。晚自习我让孩子们就此论点,写了一篇小论文,天天是第一个完成的,合上本子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释怀地长舒了一口气,我想他应该是懂了。

语言的力量就是这样,让一个苦不堪言的人放下仇恨,让一个执拗于事的人茅塞顿开,让一个当局者迷的人清醒看开……

叛逆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翻来覆去,就会让自己越来越讨厌自己,痛恨周遭的一切。继而,那些偏激的、冲动的、暴力的、痛苦的行为就接二连三。但是只要在恰当的时候,某个人或者某一句话激荡了你的内心,也许很多痛苦就此放下,破茧成蝶的痛苦就此结束,你就会迎来不一样的格局和人生态度。

“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是对生命轰轰烈烈拔节的简单概括,但是它的逆命题“凡是叛逆的,都是伟大的”,大家觉得对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