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拐杖
给孩子一个拐杖
姜堰区马庄中心小学 潘书平 225513
朱霞老师,更拿手的,似乎是她的习作教学。

上次相约随堂课,用完早餐的我,楼梯拐角处相遇,她告诉我,是一节习作课,准备了20分钟,我十分讶然。
及至听完课,我觉得,这样的课,要推开,要成为我们马小习作教学的范式。因此,相约,来一次集体教学的研讨。
课题是《记一次游戏》,室外虽是寒气逼人,但朱老师却只着单装,精心的预设,厚实的积淀,精到的点评,一节课尽情演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紧张,不知不觉中,40分钟悄然而逝。
这才是上课应有的模样,这才是我们的朱霞老师;站稳课堂,我们的应然追求,我不禁这样想。其实,40分钟的朱老师,一直激情澎湃;坐在后面的我,也随着起转回承,一直热血沸腾。听后,我觉得,农村的习作,就应该这样:要乐于孩子一个拐杖!

课是在“你喜欢玩什么游戏”的谈话中开启的,接着,出示一则录制好的课间活动视频;然后,出示习作要求,师生讨论、交流、分析要点:要写得有趣,要写一个好的开头,要理清游戏的玩法,要写出游戏的过程,要写出感受;最后,步入重点:写法指导。
我注意到,朱老师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分别五次给出“拐杖”,抛出她的“橄榄枝”:
第一次:如何写好开头。朱老师给出三则经典的例子,屏幕展示,动情朗读,无痕地教会学生:哦,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开篇!
第二次,游戏的玩法,分别给出:绕口令、写纸条等游戏的要点,
让孩子学有方向;
第三次,具体给出一个游戏的场面,抓住“语言、动作、神态” 等的精准描写,特别是“估计绕地球好几圈”“还冲我扮了个鬼脸”……形象的描写、逗笑的朗读,学生会心的点头、微笑中,学有所依、找到写法,迷茫“顿”悟;
第四次,游戏结果怎么写,朱老师依旧出示了三种写法。
第五次,完整范文引路,《老鹰捉小鸡》。

5个拐杖,带着微笑,带着爱心,带着耐心,小心交给孩子;接着,轻音乐响起,教师行间行走,适时点拨,接过“拐杖”的学生进入写作的状态,轻松、愉悦,写作精彩不断生成。
……
当然,这节课朱老师成功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对学生的肯定、点赞:送你一颗星……,虽然我没有看到星的模样,但却看到了孩子们的神思飞扬。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有,如:我们如何进一步把孩子推向前台,把自己隐向后台,因为,上着上着,教者没有了,这应该是我们上课追求的最高境界。

不会走路时,适时给一个拐杖。我觉得,对于我们的习作教学,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人类的许多习得,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单是“咿呀学语”与“蹒跚学步”。
希望我们的教师力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