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1次微课作业

育儿从心开始
📍案例:凡凡,5虚岁,男孩 凡凡妈妈来自北方,嫁到南方小镇,不久生下凡凡。但爸爸妈妈在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但内心又很放不下孩子,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的不作为。 而孩子的表现更是让妈妈抓狂。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种种行为呈现了父母的人格不健全。
1. 根据儿童发展基本规律, 0-1岁是婴儿感觉发展:触觉 味觉 视觉 听觉 嗅觉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宝贝应该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爱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健康的活下去。但因为家庭的不和睦,缺爱的妈妈给予凡凡的是什么呢?
孩子触觉不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尝不到妈妈给予的爱的滋味;看到的不是妈妈的娇容而是面目可憎;听到的是世界上最最刺耳的声音:妈妈不要你了;嗅到是妈妈的不被爱,不被关注。
所以凡凡出门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或者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 凡凡的这种行为都是在寻求妈妈的关注,希望得到重视获取安全感的表现。这时候宝贝最需要的就是妈妈的一个爱的怀抱,爱满则溢,只有妈妈内心丰盈起来,才能给予孩子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拥抱。
2. 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上看,分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自律道德或道德主管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凡凡5岁的年龄正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这个时期孩子是无道德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听从成人的。妈妈平时处理情绪的方式是用武力解决,孩子也效仿妈妈的行为。妈妈的行为方式无疑会助长孩子叛逆的种子。孩子之间起冲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的耐心引导,巧妙幽默化解不愉快并保护到孩子的自尊心,妈妈知识上无知和人格上的无明没有给孩子起到合理的示范作用,并且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3. 从儿童发展规律来看,1-3岁是幼儿期自主对羞怯、疑虑阶段。凡凡生活习惯糟糕:随地大小便。原因一是凡凡自身括约肌控制不了肛门造成的;原因二是凡凡妈妈的打骂等不恰当的行为造就了凡凡自我发展的不完善。 1-3岁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本来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大小便已经很羞愧了,希望得到妈妈的安慰和理解,妈妈首先接纳孩子的这个行为,和孩子约定下次有小便或大便的感觉时,要去卫生间,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自然渡过这一时期。
家庭琐事呈现:
凡凡生活习惯问题让我想到我家二宝琪琪:现在2岁10个月 偶尔会尿裤子。但是比以前进步很多了。记得2岁半出门得多拿几个裤子。曾有一段孩子尿裤子的行为经常会被长辈当成谈资来讲,开玩笑时:琪琪这么大了 还尿裤子呢;当琪琪尿裤子时,他们会说: 你又尿裤了,你怎么回事啊?琪琪处于无视状态,蹦蹦跳跳的走了。 等我回家,琪琪会给我说:我尿裤子了,奶奶说我了,我不喜欢奶奶了。一副小可怜的模样,我能感受到她的羞愧。 因为这个事情,我专门给家里的人开了个会,首先接受孩子尿裤子这个事实,不和姐姐小时候做对比,也不和楼下小朋友做对比, 尿了就是尿了,洗一洗就行了;不当面说孩子的这个行为;鼓励孩子记得下次到小丫丫上尿尿,按照规则做额头奖励一个大大的赞。一个星期后,就看到孩子的变化。
总结: 父母的一言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之所以会恼火,是因为这恰恰也是自己的痛点,是自己的弱点被孩子呈现出来了。所以先愈己,克服无明,完善自我人格,学习心理学理论,从而形成独立的育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