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在的日子还是静好,只是少了些色彩
武汉又是春夏之交了,阳光浮躁在户外,隐蔽下的我们在案前坐着。
现在的境况刚刚好,气温还没到需要空调来管控的地步,着长衣长裤坐在教室里,有温暖的风时而拂过,舒服。
中国新闻事业史,无聊透顶,开个小差吧。
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知识量少、记忆力差、逻辑能力消退。
带着这些疑难杂症,我在知乎看到了一张图:
你不在的日子还是静好,只是少了些色彩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都在主动学习行列里。
仔细想想,这三样,高中里的我都拥有,大学里,却丢了。
讨论——高中每次吃饭都要来回跑步,一下课一群孩子像打仗一般抢着跑到食堂,即使时间如此吝啬于我们,但我们却能高效待它。
那时候,我习惯利用一切杂余时间和朋友聊天,聊娱乐圈,聊文学,聊八卦......
我总是给自己强加各种束缚,比如我必须要很喜欢一个人,不掺杂一点脏东西的好感,才愿意把话讲给别人听。
上了大学之后,因为我没法全心全意地爱着身边的朋友,于是很少与人谈天谈地了。
大多是,别人说,我来听。
莫名其妙地就失去了诉说的欲望。
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好的坏的都自己来体味,别人终究是别人。
实践——高中每每学到一个知识点,老师都要让我们做题吸收一下,这就是实践了。
可是大学没有,上课就是输入,每学期末才有一次正式的输出。
亦或者,输入是一回事,输出的又是一回事。比如今天上了新闻史古代部分的内容,老师的作业却是让我们课后读一篇相关度很低的论文...
教授给他人——这和第一点差不多意思,不喜欢分享,何谈教授呢。
倒是偶尔老师临近下课时布置一个话题,要我们课下准备,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我习惯了当一个沉默者,而且也做好了承担沉默后果的准备。
于是从来都是课下自己偷偷看,即使笔记记了满满几页纸,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说几句。
可能,这就是我越来越笨的原因吧。只有输入,输出几乎为零。
有问题不可怕,意识到问题是幸运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意重新打开简书。
之前在心中把简书定位成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于是老想着自己的文章让更多人看到,还轻微地做着写作变现的没梦。
事情一旦掺杂了功利的目的,就变得寸步难行。
反正我是这样的,不知道别人是否如此。
今天,我剥除曾加附给简书的功利性目的,一身轻地来到这里,把它当成无条件接受我的输出的朋友,写下这篇文章。
我依然会投稿很多专题,依然会关注多少人来阅读我的文章。
但不会让自己抱有太多期待了。
欲望是会偷偷溜出来,会偷偷扩散的东西。
当我发现自己的欲望露出头时,会像打地鼠一样把它给敲回去的~
这样以来,我又有了所学的输出地,真开心呀。
你不在的日子还是静好,只是少了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