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实践”撬动教科研化知成智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

2024-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有人这样评价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一本真正用得上的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指导手册。读完这本书,发现这句评价非常中肯,因为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没有一丝晦涩难懂的气息,相反,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间,这的确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教科研指导手册。

此书一共有八讲,也就是有八个指南针:教育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课堂微观观察、“实践性理论”及其生成、教学主张、教育阅读。每个指南针都有适切的引领,以及一些鲜活的案例,撕开了教科研那层高高在上的、深奥的面纱,让教科研展示出“可亲可敬可为”的一面。于我而言,这些年也经历了一些课题研究。我觉得,用“阅读+实践”的方式是撬动教科研化知成智的有力途径。

作者说:对我来说,读书有一种无影无形而又无所不在,有时还无往不胜的潜在作用,它改变了我个人的“行走方式”、生活状态。它使我从土地上、从田野里走出;它使我告别了最初破绽百出、捉襟见肘的教书时光。读书与思考、研究、写作使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乃至幸福和充满诗意。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段话,因为我也是一位深受阅读滋养的人,只有相信读书有用,也不炫耀读书的崇高,每天都抽出时间阅读,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深耕一隅,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发扬啃读精神,才能有所收获。

01  阅读丰盈,教科研才有翅膀

我从2020年加入新网师以来,才算是真正将阅读进行到底,也让我在撰写一些论文或课题成果时,能够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比如,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由郝晓东担任导师,坚持每天阅读打卡,两周一次作业,一学期一次大作业,这样一番操作下来,收获颇丰(图1)。不仅仅是近10万字的学习记录(读书笔记+作业),或者说被他人看见,获得优秀的成绩,更是体会到专业阅读对提升一个人的科研素养的重要性。

呈现一篇读书笔记如下:

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长,是我们成人应该具备的眼光。书上说“‘发展’的概念是理解儿童思维变化的关键所在,如语言、因果推理、初级数学概念发展等。”对于人的成长,我们都应该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在变,人也会变。变化着的环境和人才是主流。

(1)幼儿学习有主动性。但我们需要抓住他们学习的兴趣点,他们的主动性才会发生。否则,你再怎么闹腾,都会无济于事。

(2)儿童的学习属于跳跃式的。所以不能用科学的流程去衡量他们的学习,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这种学习,属于正常范围。同时,还需要想一些方法应对他们这种学习方式。

(3)儿童能凭意志和毅力学习一切,特别是在自己的特惠领域。和一些孩子的家长聊,很多家长都会说当遇到孩子喜欢的事情时,他可以坐上一整天没有问题。但语文数学老师首要的是关注孩子能否安静得下来。换个角度想,我们需要找到每个孩子的特惠领域,以特惠领域为突破口,儿童才有静下心来的愿望。

(4)儿童既是问题的解决者又是问题的生成者。儿童永远是不嫌麻烦的那个人,因为精力旺盛,也因为他们无所畏惧。每当有儿童制造麻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对待,理性对待,不去给儿童增加负面的影响。

(5)儿童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儿童的成长需要一个村”,所以,不能把儿童放到一个单独的密闭的环境里,需要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让其开放,得到成长。成年人只能起正向引导的作用,帮助他们,营造学习的氛围。

因为这样的认知,我的一篇这门学科的作业《幼要学,何可为》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上。

再如:阅读《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导师王小龙。也是每天坚持阅读打卡,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以及课程大作业,现在对课程才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谈到课程时,才不会茫然无措。

阅读,只有沉下心的阅读,加上高人的引领,才能有实质的改变。

02 实践真干,教科研才有成果

阅读,思考,加上实践,是教科研的必经之路。冯老师提出的“课堂微观观察”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作者说:课堂原本就是由许许多多、变动不居的细节构成的,细节亦可谓课堂的“细胞”“基因”。既然对细胞、基因的研究直抵医学的根本,那么,作为课堂“全息镜像”之一的细节,我们对它开展研究,也应能获得有关教学规律或本质层面的启迪。

课堂教学,我主张针对学生的真问题而教。所以,我也会基于这一主张去进行微观观课。

如,在教学《方程》这节课时,我抓住学生的一句感叹,引发了一段教学:

生1:老师,我觉得黑板上的9个方程里(图3),有一些看上去是画蛇添足。

图3  板书

师:嗯,我大概明白了你的意思,先不说出来,看看有多少孩子看到了他认为的“画蛇添足”的方程。

【生看,思考,课堂安静了1分钟】

生2:老师,我觉得他说的是这个方程:2000-200=2x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3:我觉得他是不是说的这一个:10-2=x【一些孩子也开始发出声音:嗯,我也发现了。】

师:谁上来圈一圈你们找到的认为是“画蛇添足”的方程?

生4:我来。(上来圈出了未知数在一边的方程)

生1:嗯,我是这样想的。

师: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或者说与其他的区别点?

生5:这三个方程的字母都单独放在一边了。

师:那为什么2000-200=2x不属于这一类?

生6:因为这个方程的右边是2×x,不是单独的。

师: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画蛇添足呢?

生7:因为这个方程写出来没有多大意思,比如10-2=x,我都会算10-2=8,还需要一个x干什么呢?

生8:我在其他书上看过,方程里就是将未知的量当已知的量参与运算,而这样写,它就没有参与运算,那么这个方程就失去了意义。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刚才分享智慧的孩子们。我好喜欢你们这个“画蛇添足”,有这样一番讨论,让我们对方程有更加明确的认知,除了表达现实世界的等量关系外,除了形式上的特征外,它的最核心的出发点就是将未知的量当已知的量来运算。关于方程,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9:那些运算律可以适用于方程吗?

生10:我认为是可以的。

生11:方程怎么解呢?(好些孩子举手)

师:嗯,我们下节课就会学习如何解方程。

我习惯于记下孩子们的上课片段,用微观的世界去发现孩子们思维的困顿点、提升点,这样对教学有更好的帮助,在做一些相关的课题时,也才有素材可寻。

03  “阅读+实践”,教科研化知成智

当“阅读+实践”的融合,教科研就能达到化知成智的境界。阅读,是习得知识,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比如,经由《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我构建了自己的班本课程,构建了学校新教师发展课程,构建了学校教师发展总课程。也在一些学科课程领域,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做课题,需要阅读一些文献综述,进行文献整理,也需要对文献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去进行实践。哪怕是小课题研究,也需要有这样的科研意识。

比如,我们构建的《“三立”融通,促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发展课程,阅读是第一位,但这样的课程也是我们实践出来的。“立心”“立身”“立业”三者互相融通,从教研组建设,到以赛代培,到分层分类培养,到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到教师评价,让教师发展呈现好的态势。

我想,冯卫东老师的这本书,是他用思考与行动做出来的,他给了我们一个做教科研的范本。我们都可以按照他给出的八个指南针,把当下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过好,从一篇随笔写起,从一本书读起,从每一课上起,有教科研的意识,才有教科研的能力,最终达到教科研的通达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