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独立的阅读和理解
2024-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为而修
早晨吃饭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屈原是用文字写的《离骚》?回来后,百度了一下,大约说的是用的一种楚国当地使用的一种篆书,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专门搞研究的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逻辑是给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后来,在统一文字之后,应该是进行了抄写,我以为应该算是第二次创作。毕竟不是同一时期,表达的意思也许或有一定的出入,类似于今天的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翻译是直译还是意译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直译更多的舍去了语境,意译更多的摄取内涵吧。
很多时候,由于文化底蕴不同,对于事情的理解也不同。比如对待蚩尤,中原地区似乎是贬义更多些,而在贵州等地区,蚩尤确实最重要的祭祀先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逻辑上的推论: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作品或者是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的意境和观点也许只有作者一个人的答案是最初的答案,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读者不同、文化底蕴个不同.......总而言之,其实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区别在于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的人趋同了别人的意见,有的人是为了某种目的违心的顺从了别人的观点。一旦某种流派占据的媒体的控制权,大肆传播某种立意,形成了“主流媒体”,于是就开始有人要依附上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流量价值”。他们的做法就是“藤壶选择了鲸鱼”一样,不断的吸取作为蚕食对象的“母体”。他们是不允许有反对意见的,因为依附是他们的本性。一旦某种立意被推翻,他们失去的是“饭碗”。他们保留了“饭碗”,很多人就失去了“独立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