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不黄
这是去年的一篇文章,一年后拿来作为在简书上的第一篇文章吧!
深秋的昆明,寒雨入注,给人一种难以述说,莫名其妙的感觉。虽是深秋,全无北方秋日里的月露冷,梧叶飘黄的萧索之感。尽管如此,气温骤降,行人稀少,寒意入体,仍会给人或多或少的悲凉。也对,秋天本身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也是一个纪念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古时的悲秋之说呢?
2004年11月9日,美国加州盖洛斯,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留下“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之所以这么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我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会把这种痛苦的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的遗言后,在自己的车内吞枪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守,中国淞沪守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撤出上海,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35天后,中华民国首都南京遭受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古都金陵成为人间地狱。历史总是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丝巧合,张纯如,与这段历史冥冥之中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由于父母经历过抗战,对这段历史有着较深的记忆,幼年的张纯如总会听到母亲讲“天天跑警报”,父亲讲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这些经历,后来成为张纯如投身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启蒙。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性格文静的张纯如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1989年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如果不与南京大屠杀联系,不与那30万死难者联系,或许她的事业与家庭虽不会出现大的变故,但终会平平淡淡的过下去。但一张照片将儿时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发酵升华。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张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都知道奥斯维辛,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从这一天开始,张纯如开始着手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料。三年里,她搜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1995年张纯如到南京寻访大屠杀幸存者,并搜集相关史料,25天,每天工作量超过10小时。我无法想象当面对49日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对一个弱女子的冲击有多强,也无法想象一个弱女子在身心俱疲下仍能耗尽心力写下《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问世后,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让在二战后长长的半个世纪中对南京大屠杀几无所知的西方人首次获得了关于这场惨绝人寰大屠杀的可怕信息,知道世上不仅仅有过奥斯威辛集中营,有过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终止了“人类第二次南京大屠杀”。
中国人中张纯如这样严肃的认认真真做学问的学者太少了!中国的同代人中有商业巨子、有IT精英,但是,没有张纯如!民族之哀,莫过于此!
未来的日子里,谁来关心国家的命运?谁来操持民族的兴衰?秦淮无声,诉说着南京数千年的悲欢离合、兴盛衰败。历史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枯叶不黄,希望我们能记住这段历史,不要遗忘张纯如,这个为民族之殇殉道的奇女子;希望以这段中华民族最深的伤疤,以历史之痛激励吾辈自强,吾国富强,吾族雄踞寰宇!
人物简介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