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汉之西

【历史】汉之西(39)

2018-06-22  本文已影响41人  梅溪小童

第三十九章  这计策好吗? 

        英布叛楚之后,项羽派项声、龙且进攻淮南,战争打了几个月,英布战败。

        英布想带兵撤退到刘邦的地盘,又怕目标太大,楚国的军队会在半路拦截,所以,只带着很少的随从和随何从隐蔽的小道逃归汉国。

        刘邦获悉英布到荥阳后,他正坐在床上洗脚,当然,不是自己洗,是女人洗。

        他就这样洗着脚叫英布去见他。

        英布进见后见到这种娱乐休闲活动,比郦食其见刘邦时更加羞愧难当,怒火燃胸,堂堂诸侯王竟然受此侮辱,他对自己的降汉行为后悔不已,想死的心都有了(欲自杀·《史记》)。

        刘邦为什么要对英布无礼?他当然有他的目的,他要给英布一个下马威,让他明白他已经不是和汉王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王了,来降他刘邦就得居于汉王之下,领导对下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刘邦也知道英布是一员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他不会让英布离他而去,在对他挥舞了大棒后要再给他个胡萝卜。

        英布退出刘邦宫中,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当见到提供给他用的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汉王那么豪华时,他又喜出望外,毫无不快了。

        这就人和人差距,目光短浅之人因物而喜,胸怀远大之人因人而欢!

        接着,英布派人进入他原来的九江王辖区,他要去接他的妻子儿女,去收集他的部下。

        可是,这时楚王项羽已经派叔父项伯收编了他的部队,杀尽了他的妻子儿女。英布派去的人只好悄悄地找到原来英布的一些宠臣故友,带着几千人马回到汉国。

        刘邦随即又增拨了一些兵力给英布,命他率领军队驻扎在成皋(今荥阳市西故成皋城)。

        安顿好英布后,刘邦虽然又得到了一员猛将,但对目前楚汉僵持的形势却没有多大帮助。

        并且,刘邦面临的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攻打荥阳的楚军越来越多,他们经常袭击截夺汉军从敖仓运粮的通道,使汉军中常常粮食短缺。

        刘汉王为此忧愁不已,这天,他召来谋士郦食其,和他谋划如何改变目前僵持的局势。

        郦食其对刘邦献计说:“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立足之地。大王如果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大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无不归顺服从,仰慕大王道义,甘愿做大王的臣民。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大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也一定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

        刘邦一听,觉得有理,说道:“好,那就赶快刻制各国的王印,先生就可以带着这些印出发去封六国之后为王了。”

        郦食其提出的封六国之后为王的计策张耳、陈馀向陈胜提过,范增、张良也向项梁提过立楚国之后、韩国之后的类似建议,而项羽的分封是对这一策略的全面实践。

        到底这个计策好还是不好?

        刻好印信之后,郦食其还没有动身时,张良从外面办事回来去谒见刘邦。

        张良到宫中时,刘邦正在吃饭,一见帝王之师来了,赶紧说:“子房快来!有人为我设计了一个削弱楚国势力的计策。”

        接着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问道:“您看这事怎么样?”

        张良说:“是谁替大王出的这个主意?大王的伟业就要完了。”

        面对自己欣赏的刘邦领导,张良说出了和他在薛县时对项梁所提建议截然相反的观点。

        刘邦一惊,问:“为什么呢?”

        张良说出下面这段精彩绝伦的话时,甚至都没有经过多少时间的思考:“昔日商汤讨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国,那是估量到能随时控制他们的命运,掌握他们的生死。当前大王能制控制项羽的命运,掌握他的生死吗?”

        “不能。”

        “这是不能封六国之后为王的第一个原因。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门前表彰他的德行,释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坟墓。如今大王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坟墓,在贤人里巷的大门前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面前向他致敬吗?”

        “不能。”

        “这是不能这样做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曾发放巨桥粮仓的存粮,散发鹿台府库的钱财,以此赏赐贫苦的民众。目前大王能散发仓库的粮食、财物来赏赐穷人吗?”

        “不能。”

        “这是不能这样做的第三个原因。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废止兵车,改为乘车,把兵器倒置存放,盖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动用武力。现在大王能停止战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吗?”

        “不能。”

        “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四个原因。周武王将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没有用它们的地方了。眼下大王能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们吗?”

       “不能。”

         “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五个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运输和积聚作战用的粮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运输、积聚粮草了吗?”

          “不能。”

         “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六个原因。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离开他们的亲人,舍弃了祖坟,告别了老友,跟随陛下各处奔走,只是日夜盼望着想得到一块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还有谁帮助大王一起夺取天下呢?这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七个原因。”

        还好,从第七个原因起不用刘邦回答了!

        “况且当今只有楚国强大,尚无超过它的,假如复立的六国后代重又屈从楚国,那么大王还怎么使他们臣服于汉呢?这是不可封六国之后的第八个理由。”

        最后得出结论:“如若真的采用了这个人的计策,大王统一天下的大事不就完了吗!”

        刘邦听了这番话,饭也吃不下了,把嘴里的食物一下吐出来,大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

        随后,立即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玺。

        很多人认为陈胜立六国之后是个好计策,认为范增提出立楚怀王也是个好计策,因为张良的分析,郦食其提出立六国之后就不是个好计策。

        写《汉纪》的荀悦把这个计策是好还是坏归于不同时期“形、势、情”的不同。

        荀悦认为:当初张耳、陈馀劝说陈胜恢复六国是因为天下人都想要灭亡秦朝,所以立六国之后可以培植自己的党羽,为秦朝增树强敌,以加速秦朝的灭亡,因此,是正确的;而郦食其向刘邦提出立六国之后时,楚、汉的胜、负之分还无定势,天下的人未必都想要项羽覆灭。所以重立六国的后裔,对汉王来说,是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空设虚名而实受祸害。所以,是错误的。

        荀悦的说法确实有一些道理,但个人认为也不全对。而作为以上几件事情亲历者和当事人之一的张良的分析可谓精当。

        我们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时不能单单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来分析个人行为的正确与否,而应该从他的行为对其取得成功是有帮助还是有害处来判断。

        要想研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可以参看哲学书籍和我国学校教科书,而研究历史人物个人(我国官方教科书称其为历史偶然性)的成功原因才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史学家,荀悦更多的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来分析,而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更多的是结合当时形势从对刘邦个人事业的成功是否有帮助方面来分析。

        陈胜恢复六国确实可以为秦朝增树强敌,使秦朝加速灭亡,因为秦朝那时是全天下的敌人,失去民心的秦朝也终究要灭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秦朝是否加速灭亡对陈胜成功与否没丝毫卵用。至于陈胜是否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从历史事实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反,他在为秦朝树敌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很多敌人,反而导致了自己的加速灭亡。

        重立六国的后裔,对刘邦来说,也并没有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项羽,因为他也是准备采取让六国之后自己去恢复故土的策略。正如张良分析的一样,唯一和陈胜不同的是,刘邦这样做不仅不会为自己培植党羽(被立者会不受控制),也不会为自己的敌人项羽树立敌人。

        所以,不管是对陈胜还是刘邦,这个策略都是错误的。

        因为,张良分析的不能保证能控制被立者、不能在全部六国之地取得贤能者的人心、不能不要钱粮去笼络民心、不能不发动战争、不能不使用农畜去让百姓休养生息、使人才流失、不能保证所立者不倒向敌人等不能立六国之后的八个原因对陈胜、项梁、项羽、刘邦等在秦末争夺天下的所有人都同样存在。

         在实际中,陈胜、项梁、项羽使用了这个策略,他们失败了!因为张良的阻止,刘邦没有使用这个策略,他成功了!

        张耳、陈馀、范增、郦食其都鼓励自己的主人立六国之后,而张良却极力阻止,这就是二流谋士和一流谋士的区别。

        郦食其的计策不可行,项羽的楚军对荥阳的进攻却越来越紧,已渐渐对荥阳形成了包围之势。刘邦忧愁的问题并未解决。

        没关系,刘邦手下多的就是谋士,这个不行,还有那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